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析《坚硬如水》的表意内涵|意游内涵三国

其他范文 时间:2022-09-30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另,本文得到首作帝老师指导,特此致谢。   摘要:“坚硬如水”有两层解读:一是作者把“文革”这样一个“坚硬”的题材用“如水”的笔调诙谐地表现,幽默中带着苦涩;二是那个时代各种坚硬的教条,当人性被摧毁时,便如水般消解在悲哀中。
  关键词:《坚硬如水》;人性;教条;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10-02
  《坚硬如水》的故事有两条明显的线索,一是文革,二是情爱。小说塑造了夏红梅和高爱军两个“革命狂魔者”的形象,极尽描写人物毫不掩饰的欲望――对权利的追逐,对性爱的渴求。在那个狂乱的时代,“革命”给了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一个激情的宣泄口,他们把对欲望的满足都冠以革命之名。于是,小说中构建的荒诞的行为与人性的阴暗面都有了一种沉重的幽默感。
  一、幽默又苦涩的笔调
  文中多处密集的革命标语、口号、诗歌,给人一种逼仄的感觉,又于逼仄中生出荒唐可笑之感。文革仍离程岗镇遥远的时候,人们过着安然悠闲的生活。小说第一章中描写的镇上的生活,鸡子在街边刨食,大屁股的旱鸭,日光里懒睡的母猪、狗,捉虱子的麻雀,一片闲情,无不给人一种暖和质朴的亲切感。而在革命浪潮于小镇掀起之后,文中这样写道:“姓张的见了姓李的,说:‘斗私批修――你喝没有?’答:‘节约闹革命――我喝过饭了。’问:‘要破私立公――你喝啥饭?’答:‘不破不立――老样儿,红薯汤。’”人们依旧质朴憨实,却给人以一种别扭的感觉,像一个呆板的发声器,没有自己的思索考量、认知论断,而是规规矩矩地按指令发出声音。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阎连科用典型的‘文革’语言竭力回复当时的历史情景,这种语言在那个年代不仅把持了话语霸权,而且也以无形的力量操纵了一代人的灵魂。”[1]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革命”已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接着小说继续往下铺展,小镇上的人们脸色苍白,在路上脚步匆匆,慌慌张张,躲灾避难一样往家里赶。再后来,连家里都不再是避风的港湾了,口诛笔伐,匿名信,检举揭发,所谓的革命洪流风卷残云般,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奔泻进程岗镇,整个小镇不复安详。“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帝反封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与天斗不怕风雨急,与地斗不怕沟壑深,与人斗不怕暗箭利……”各种标语、教条占据巨大的篇幅。作者尽可能地把那个年代的真实展示给我们看,以黑色幽默解读这个沉重而坚硬的题材。
  二、引人深思的历史
  我们现在读来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却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不禁引人反思。就像书的宣传语:“这里讲述的并不纯粹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情史――关于疯狂和变态,而是一个小山村,乃至全民族,曾经有过的一场梦魇。二十年前我们曾经如痴如醉,举国狂欢,二十年后,又有谁深入人性的底邃探究罪恶的本原?悲情幽默,奇诡妙喻,抽象具象,历史的帷幕深深,由此撩开一角。”
  “如痴如醉”,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好,那是一个狂热而迷乱的年代,不管历史迷尘中是不是还有很多尚未明说的谜,但至少我们能看到的是,“革命”这个词,在当时的民众间煽动起了多少个高爱军夏红梅们的热情。而今的我们,和那时的他们,我们的青春和热血是这样不同,却又是这样相似。我们都这样热切地想证明自己,满腔都是沸腾地叫嚣着的热血。他们高举着英雄和正义的旗帜,蒙头一往无前。他们走得太快了,良知跟不上他们,人性也被甩得老远。现在我们回头看的时候,不禁唏嘘,到底是历史给他们的青春做了注脚,还是他们的青春给历史做了悲凉的注脚。尽管我们现在很多人,对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模糊不清,但是历史在影影绰绰之间,很多东西一脉相承。所以食指他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反思,这正是我们需要做的。
  三、坚硬的教条
  “应当说,《坚硬如水》所勾勒的‘痛说革命家史’、‘风云初记’、‘到敌人的后方去’等故事模式,我们并不陌生。那些革命故事曾经作为坚硬的教条指导着一代人的生活。‘革命’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学说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代人的生活方式。”[1]偏僻乡村的断墙上可以看见模糊的标语残影,依稀能辨出是“计划生育好”之类的内容,刷得工工整整的,颜色虽然暗淡剥落了,却隐隐能窥见曾经的“盛况”。想来那时的“革命”,标语也如这一般漆满大江南北吧,相似的工整,相似的红彤彤得鲜亮,相似地带着绝对的权威。
  “革命”是这样渗入生活。大喇叭扯着嗓子播放红歌,大字报啪啪啪贴满墙,戴高帽,学生都不用上学,围着看台上被批斗的老师像看笑话,戴红袖章的人严肃着一张脸走来走去,革命诗文创作大比拼,五大三粗的村长被赶鸭子上架般上台作“诗”。浩浩荡荡的“革命”中,从砸御匾御牌,烧藏经楼的藏书,到小说最后的炸毁二程寺,像极了一场疯狂的盛典。对毛主席语录不敬的人被拖出去戴高帽,批斗,甚至枪毙;农妇因为不会背语录就被推下河淹死;把土地分给人民、保证了乡民切实温饱的干部反而被投进大牢;儿子举报父亲,妻子揭发丈夫……人性中的残忍与阴暗面展露无遗。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从高爱军的视角写,而不是站在批判的高度。清醒、理智的,反而成了异类,狂热的革命者才是绝对的真理。这样独特的视角,形成了巨大的反讽效果。特别是小说结局,一颗红心向革命的高、夏二人以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革命者姿态英勇赴死时,冠的罪名恰恰是“反革命”,更有了浓厚的讽刺意味。更何况他们上断头台竟是因为一张照片的缘故,如此滑稽的真相,就仿佛让一切沉重的东西依附在轻飘飘的一个点上,这种轻,肢解了蒙昧无知的重量,把所有的荒诞都骤然放大,使所有这一切,变成了一场十足的闹剧。他们的这种无知蒙昧,无恶不作,总让人有一种咬牙切齿之感,然而读文至此,心中积蓄的愤懑竟忽然有一种无从着力的感觉。
  四、被摧毁的人性
  “《坚硬如水》在探究文革根源时,并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反思上,而是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探索社会结构对人性的阉割。”[2]它向我们揭示,这场浩劫真正的本源,不止是人性的原罪与欲望,更是当时的社会结构。
  电影《南京!南京!》里那个日本小队长对百合子的温情,给高圆圆扮演的角色的一枪,以及影片最后他终于承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放了那两个无辜百姓并且饮弹自尽。这些,在战争这个灰白的背景下显得异常醒目,这都是人性的闪光。这个角色塑造得很丰满,有血有肉。有学者指出《坚硬如水》的诟病:“人物更像皮影戏中的两个剪影,缺少真正丰满厚实的生命力。自然也无法成为解剖‘文革’的坚实的基点。”[3]但是我觉得,正是这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形象,截取了人物的特性,写成扁平人物,才更突出作者力图表现的主题,才更显现出夏红梅和高爱军不是一个两个人,而代表着一批人。正如清官,你需要把海瑞包拯写得立体饱满,但是贪官,你需要认识到这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都长着大同小异的面孔,高爱军夏红梅们也是面目模糊的一群人。这样写,出来的效果和电影里小队长形象的塑造殊途同归。
  贯穿全篇小说的教条聒噪不休,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坚硬、冷面,决绝没有余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善良在被绝情地压榨。作家,怀着揭开历史伤疤的使命,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如此脆弱,是这么容易被伤害及伤害别人。当坚硬的教条在人性倒塌之时,如水般消解,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汪洁. 智性的讲述――解读阎连科《坚硬如水》[J]. 中州大学学报,2005(1).
  [2]、武艳伟.试论《坚硬如水》中身体叙事的成败[J]. 当代小说,2009(3).
  [3]、陈思和.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0278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