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新课改下好课标准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班集体建设创新性探索]

其他范文 时间:2018-02-07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班集体建设创新性探索
  
  文/唐 桔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现代创新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为主要价值取向,探索班集体管理方式等策略研究。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管理模式;自主管理
  
  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都迫使教育工作者在育人的规范、质量上强调创新,同时,已有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职校生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批判性思维迅速增强,但是自我调整、自我教育能力相对较弱,因而这一时期既是充满心理矛盾、困惑的时期,同时也是创新潜能开发和人格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班集体的建设不仅需要老师有创新的头脑,还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如何达到这一境界?
  
  一、制订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学期初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需要通过全班学生充分酝酿、讨论、完善后的实施方案,这样让学生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目标,正是新理念所体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的标志。
  
  在提出集体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用具体、生动、富有鼓动性的目标去激发每个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就引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对纪律散漫,自我要求不严的学生,要经常性地进行目标教育,让他自己表决心,从而使他的不良习惯逐渐得以纠正。
  
  对于职校生,在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目标。一年级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夯实基础。二年级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层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三年级应当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创建自主管理的班集体
  
  设置班干部的职务时,师生共议,按需设岗,按人设职。在班中除了正常的班委以外,还设有“值日班长”“文明监督岗”“好人好事记录员”等班级管理岗位。(www.fwsir.Com)创设机会尽量使多数学生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竞选轮岗。在多元多向的竞争中,给每位学生带来机遇与挑战,在管理别人的同时也接受别人的管理,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享受到别人的服务。
  
  依陶行知先生的定义来说,自主就是“大家有份”“有祸同当”“有福大家享”;大家的事“大家谈,大家想,大家干”。
  
  出现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想办法,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自我管理。
  
  三、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陶行知说:“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班有班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氛围化的班容。”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才智与双手创设自己所欣赏的班级文化环境。自觉布置与更换黑板报,把精心剪制的小作品展示在学习园地上,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个性,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把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而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地位和不可缺少的角色,从而增强了责任感。
  
  经过锻炼,在班级文化创建过程中,可喜地看到:学生的文明礼仪,由学生自主督促;班级清卫角,学生主动打扫;班级纪律,学生自己管理;并把比较突出的好人好事在每周的班会上表扬,同时找出不足,提出整改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发挥主题班会作用,培养学生特长
  
  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全方位和高效益的教育方式。每个学期都开展班会,如果管得过死,收得太紧,不仅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沦为收效甚微的训斥课,而且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断变换形式,教师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很难出新样式。相反,如果完全放手,事先没有准备,结尾学生哄闹一堂,完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折中考虑还是老师定主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独立组织和独立解决班级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而且增强了合作能力、自制能力,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记得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把现代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的新世纪新人才,是当今我们每一位班主任的职责,我们要及时转变育人理念,与新课改同步行走,为建构创新管理模式的班集体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班华。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1)。
  
  [2]方明。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122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