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4-15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教给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三分诗,七分读”。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包含着感性的的情感,或直抒,激昂,低沉有力,就像感受音乐节奏一样。经常朗读,它是架设学生与作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它是学生情感升华的载体,让学生从“无情无义”转变成为一名情感饱满、思维活跃的人。只有学生亲历朗读,才能让他们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最佳途径,把学生塑造的有血有肉。自从承担小课题研究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思考,对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课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本段研究针对问题

  在我们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技巧不高明,朗读知识储备不够,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给朗读教学的效果带来影响。常见教师在领读中不能细细品味文中感情,有的依靠参考书的提示朗读,限制了自己课堂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多元情感。也有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血肉分离”,不能把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也是肤浅的,形式化的,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有的学生在课堂读课文时,喜欢像古人读背课文一样,把音拉得特别长,使句子失去了原有的节奏和情感,失去了理解文章的大好机遇。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新意没有针对性,只是一些如:“很棒,大家为他鼓掌”,“很有感情,有进步”等起不到促进作用,有的甚至连评价都没有。除此之外,我们的朗读教学还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语文课堂上传统的“讲问教学”、“探究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特别少,如天马流星,起不到朗读的效果,这就忽视了朗读的作用和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在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在研究中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且在下一段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朗读平台,给自己一个更大的成长空间。

  二.基于研究的针对策略

  (一)朗读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朗读中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无论让学生朗读全文还是重点段,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针对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解决字词;再读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再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进一步朗读时要求学生细细研读、品读,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要让学生有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书做到有的放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经常比较、揣摩,并养成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悟性不同,积极努力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个人体验不同,感情思想不同。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不可能处在同一朗读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的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给学生在朗读时以很强的目的性、明确性。朗读课应该上得真实、扎实、有效。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有情感、有思想的读书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工具,以课文为载体。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共振”,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和不断讨论的探究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下一段研究的预想

  根据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教学的实践,更应该注重对朗读层次性朗读的指导研究,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使教师朗读指导有可行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朗读兴趣,心中爱朗读,

  此外,还要按照既有规划,按部就班的完成课题深入阶段的其他事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朗读中的问题,长远的研究,耐心地破解,终有一日,红花竟开教育园地。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中期报告

  葫芦岛市站前小学    赵雅君

  一、课题概况

  2015年5月,我校《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立项,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安排,课题组进行认真分析、讨论、探究,经过一年来的研究,课堂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结合以前的努力,取得的成绩,现在把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二、研究进展情况

  1.成立了课题组。在语文教师队伍当中选择责任心较强,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老师组成课题组成员,并具体分工,责任到人。

  2.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课外阅读在语文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课题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

  3.语文组组织了多次理论学习,用理论做坚实的后盾。

  我们学习这些理论后,多位老师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了教学中。如提高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学习策略,分别加强了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运用形象联动法、谐音联想法、歌谣口诀法、抓“空白”展开联想法、文字提炼技术(即摘录)、做笔记和重点知识的提要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诸多阅读能力。

  4.开展了经验交流会,研究计划和方案。

  课题组成员就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阅读的自主意识,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寻找学生阅读规律,提高具体阅读中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撰写了一些较高水平的论文。

  5.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不同年级推荐学生爱读的阅读材料,如《优秀作文》、《新少年》、《文学少年》这些书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2)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本学期我们每天专门留有1小时时间由每班的图书管理员去图书室借书,由语文老师下班指导。这样,既让学生有书可读,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3)展示阅读成果。

  结合课题学校每学期都布置开展“读书节”活动,开展“诗文朗诵比赛”、 “讲故事比赛”、“谈谈读后感”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学生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因此,教师指导了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展阅读渠道我们充分利用教材,(www.fwsir.com)指导阅读方法,拓展阅读渠道。

  (2)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3)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为了使阅读训练切实有效,我们统一了读书笔记的格式:

  书名——

  页数——

  作者——

  好词佳句——

  我的感想——

  7.注重行为训练,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必须使种种方法称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

  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速度,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脑的习惯。

  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

  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

  (4)训练“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其他阅读习惯,如爱护书籍的习惯,阅读卫生的习惯等。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与困惑

  在深入开展阅读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喜悦,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读书氛围较为淡薄,家长的阅读意识不够强。如何创设良好的阅读社会环境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且单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所以应该把阅读社会化。

  2.书籍储存量少、图书种类少,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后阶段的研究设想

  课题实验不能搞花架子,应是确确实实地做研究,应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幅良药,结合前阶段实验情况,下阶段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1.继续营造人人参与阅读的良好氛围。要求学生阅读持之以恒,教师更不能虎头蛇尾。阅读习惯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

  2.继续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重点做好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推荐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课外读物。

  3.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每节课前,让每位教师保证3分钟的读书交流时间,内容可为自己读过的精彩片段,读书中的心得体会,说一首古诗,一个故事等等。定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4.鼓励教师做好课题研究,落实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衔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5.课题实验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成果。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各种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此项课题一定可以顺利结题。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5108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