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做个专业的读书人讲稿_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6-27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做个专业的读书人讲稿

  王兴邦

  一

  最近上课、阅读资料、看读书社的文字,遇见了几个新词,颇有感悟。

  第一个"奉获",奉献了就有收获,奉献着就是收获的过程,教书和读书也是一样的。

  第二个"重构",网络术语,程序员不改变接口前提下,进行重新编写代码。作用有:①去除程序错误,②提高运行效率,③增加新的功能。读书就是一次对作者思路的重构。

  第三个"雕刻者",那天他志俊老师写了一段话"真正的竞争不是把谁比下去,而是把心里面那个最好的自己雕琢出来……"我很有启发,这里有教育过程,有专业特质。我认为教书是雕琢学生,读书是雕琢自我,我很认同"雕刻者"这个词。

  基于如上理解,我拟一个标题:读书?思考?专业化。

  多年来,我也读了些书,但都是浅阅读,思考不深,效果也不好。去年9月份以来,我向酒中的老师学习,尝试写简书,发了80多篇文章,感觉不错。今年元月份,我们办公室的小刘帮忙,注册了个人公众号,同学们喜欢,焦校长也说好。

  我就现炒现卖,举两个大家熟悉的课文,谈谈读书重构的思考,也算是读书专业化的一点启发吧!

  二

  第一篇题目是《心灵放逐的欢歌》。我已经发在读书社QQ群,大家可以打开看看。我就选取几句与大家分享:

  宦海沉浮80多天后,41岁的陶渊明彻底明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终于死心了,不如归去吧!一声长叹,一切释然,鸟入旧林,鱼归故渊,游子回家了。自此,官场少了一个陶县令,文坛多了一种田园诗,文人有了一个精神的归宿。

  01这一归去,开创了一条没落士族的自新之路。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陶渊明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主流社会和传统意识的另类。他绝尘而去,可以归结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本性使然。但我们不妨从人的本性,从血脉里去追根溯源他的乡土情结。

  陶渊明的出仕是为了养家糊口,弃官是为了也许是质性自然。他官途的失利,肯定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陶渊明没有言明,我也就不好揣测。就现实眼光看,就家庭责任说,陶渊明不是个好父亲,不是个好丈夫。换位思考,县令是个不小的官,他能冲破种种阻力,来追求理想的生活,肯定经过权衡和考量,他弃官的初心和家庭的担当,我们无须多想,但就这种胆量和勇气就非常了不起。这样例子很多,我只拿屈原做了类比:屈原是热心用世的悲情者,陶渊明则是隐退避世的胜利者。

  02这一归去,是对官途失意文人的一声当头棒喝。

  人生很短暂,该放手时要放手,认准方向就奋力前行。陶渊明就是这样,"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家的心情是急迫的,归家后的心情是喜悦,这是一个官员的迷途知返的大彻大悟,是对知识分子人生抉择的当头棒喝。"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更是陶渊明与农家生活相处、相知、融为一体后,与世俗、与官场的决绝的宣言书。

  人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不如意。有的是时机不对,有的是命运使然。但你总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行。鲁迅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陶渊明就走出了一条山水田园的诗歌之路,打通了一条古今隐逸文人的理想归宿。

  好多文人都有隐逸情结。李白畅游名山大川,"且放白鹿青崖间",潇洒于人世间;王维隐居终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居然亦官亦隐;孟浩然曾汲汲于功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难免布衣终身;苏轼被贬黄州,"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以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从未离开官场。陶渊明则不同,他的弃官归隐是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也是最彻底、最坚决、最具革命性的隐者。

  到后来,陶渊明的影响愈来愈大。单看两句,"审容膝之易安"和"乐夫天命复奚疑",再想想李清照、白居易的名号,"易安""乐天"这些字眼,可见他对后代文人影响之深远。

  陶渊明,无疑是对官途失败的文人们的一记当头棒喝:原来天无绝人之路!

  03这一归去,唱出了一介农夫对自由生活的的热情高歌。

  从"仲秋之冬,在官八十余日",到"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到"或执杖而耘耔".屈指算来,陶渊明冬天辞官回家,春天耕田种地,也不足半年时间。他通过纪实的笔法,真实地描述了投身到了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至此,有些惺惺相惜,我也是农家子弟,我眼前是一个农民装束的,饱经沧桑,纯粹的庄稼汉的形象。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人穷则返本,归家后的陶渊明自有他的快乐。他安居于山水田园之中,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对田园风光的喜爱,情动于中,溢于言表。时而倚窗观园,时而林中漫步,时而水上棹舟,时而登山舒啸,时而临水赋诗。他完全将自己融入大自然,在青山绿水中,在天伦之乐中,收获了快乐,享受了人生。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用拟人手法写出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也是他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与讴歌。这些画面,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田园风光的和谐之美,与《桃花源记》"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与《五柳先生传》中的"葛天氏之民"的农夫形象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肯定的说,农民陶渊明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不然,怎么会有"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的句子。但他安贫乐道,以苦为乐,珍惜时光,享受生活。在"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寻得见乡愁"的浔阳江畔的田园里,唱响了对生命之源,对农民生活的高歌。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但没有苟且,而且还有诗和远方!

  04这一归去,道出了耕读之家的人生哲学。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流浪。这话可以诠释陶渊明的隐居情怀。他是农民,耕田之余,吟诗作赋,饮酒高歌;他有品位,有个性追求,是个典型的耕读人家。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安命、顺应自然是他的人生哲学。《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还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些语句,都可看出他自在自足、无欲无求的独立人格。

  魏晋时期,迫于社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仕与隐退的冲击,刺激了许多文人的灵魂。"竹林七贤"的文章,隐晦曲折地揭露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再看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 ,他表述就有些含蓄和模糊,也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的交往还没有脱离那个阶层,兰亭集会的都是文人雅士。但从陶渊明的文章中看不到苦闷和不满,我看到的是春暖花开,看到的是珍惜当下,看到的是不忘初心,做好自己就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的诗句,后人又用来评价李白,(www.fwsir.com)我认为更适合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如此,人格也是如此,如芙蓉出于清水之中,任凭大自然去雕塑。陶渊明文章用甲子纪年,字号"靖节先生",都显示了与刘宋王朝的不合作,有一身傲骨,并不消沉,不随波逐流,是个有节操的文人。

  周敦颐说得好:"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一座道德的高标,是儒家道德的君子,后人想模仿他,可惜却只能得其形,不能通其意。

  斯人虽亦殁,千载有余情。伟哉,千百年来就一个陶渊明!

  05阅读《归去来兮辞》,我感悟到的是一首隐居避世的胜利者的欢歌。当然,隐居只是一种形式,那管他在山里,在农村,还是在江湖,只愿心灵有个安放的地方。

  看看钢筋水泥的名利场,看看汲汲于物质世界人们,想想压力山大的学校生活,想想我们面临的2019年高考,透过陶渊明,还有他的归去来兮,我们欣赏到了另一种生命状态,另一种精神追求。

  陶渊明告诉我们:人应该这样活着!

  三

  第二篇题目是《兄弟阋墙》启示录。我也放在QQ群内了。

  这是清明节楚老师请假,我替她上课,课后就写的一篇教学随笔。我觉得很一般,但湖北一语文老师,是湖北省作协会员,她看了这篇随笔,认为三个点很好,有深度思考,居然写了三百字的点评。我就把这她认为好的几段分享给大家,也是我在同学们课堂交流后的总结:

  同学们交流积极性高,能围绕三个思考方向,能扣住文本,结合到小说诸要素,关注到故事相关情节,谈了对人物形象的思考,有深度高度,观点新颖有个性,值得肯定。我就个人阅读体悟,再补充三点:

  学会一种比较分析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官场现形记》的文本研读,可以看成是整本书阅读的范例,也是长文短教的另类。小说通过何藩台兄弟两次"误会",写出三荷包的无赖蛮横,写出何藩台丑陋发家史,一斑窥豹,一叶知秋,一"何藩台"而知晚清官场丑态,可以看到清代卖官鬻爵、尔虞我诈、鲜廉寡耻、道德败坏的官场内幕,可以看到那时官不聊民、民不聊生、腐败堕落、逼良为匪的黑暗现实,这些都体现了李宝嘉在对封建末世腐朽崩溃的清醒认识。

  学会一种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手法。作者杂取清代官员的种种丑形,合成何藩台兄弟的群象,运用夸张、误会等漫画式手法,像讲故事一样把他家丑陋的发迹史娓娓道来,巧妙地把三荷包的贪婪自私、无赖蛮横,何藩台的卑鄙龌龊、气极败坏,以及家中的诸色人等的不同心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作者用娴熟辛辣的文字,揭开其上流社会的麒麟皮,将跳梁小丑们打出原形,讽刺幽默中有愤慨和思考,嘻笑怒骂中饱含沧桑血泪,这就是漫画式的、夸张的批判现实的手法。

  学会一种对艺术形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清末谴责小说的体裁,和西方批判现实的小说一样,都需要读者去深层次解读,人性化地去理解。了解了晚清的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态,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才是批判性的读书方法。我是这样认为的,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小说的看点是清末社会现实,揭露的是官场黑暗,揭露的是人性的丑恶,进而认识到这病态社会灭亡的是必然的!就人性的角度来说,"兄弟阋墙"中兄弟的分分合合,都缘于金钱利益,"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是世态人情的潜规则。现实生活中,在财富和诱惑面前,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拥有人的初心和良知,要坚守正确的金钱观和道德观。

  我的结论是:读出社会风貌,透视人性本质,健全人格素养,才是小说阅读的正确方法,也是小说宝贵的精神食粮!

  四

  以上两例,都是对课堂和课本的几点感悟和心得,大家都是课堂好手,做的比我好,让大家见笑了。最后说说成人读书的思考吧: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虽"观其大略",都能抓住要点,领会实质,更具专业水准,和同学相比,他的读书更成功。

  0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人读书和学生读书目的和方法不同。学生思维活跃,重视理解,强调接受,多由大人选择,应试教育使然,大都为提高成绩;成人则不同,要自主选择,要联系生活,要比较分析,更注重于理性思考,追求的是个性化发展。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不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些话都讲读书比思考更重要,我认为都是用来教导成人读书的。

  02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我举一例,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我想: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索性由学生自由辩论。辩题是"别里科夫的婚姻能否成功!"正方有一观点: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华连卡完全可以改造别里科夫。反方的观点有:别里科夫爱的是沙皇专制,不是华连卡。学生观点还很多,思考也有深度,我认为这个课堂设计是成功的。成人读书也是这样,应跳出固化的圈子,走出"套板反应",善于思考,善于发问,才能读出文字的意味来。

  03正视自己读书的落伍。

  讲高考语文卷多年,对试卷前3道选择题,我就没底,学生失分多,许多老师都这样说。论说文理论性强,内容又超前,需辩证思考,追根溯源,也许是年龄大了,读书太少,又不善思考吧。再说个正面的例子,2016年去上海参加"批判性思维"课题年会,听余党绪等大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强调纪律,时间观念很强,思路严谨,朴实无华,学生辩论有特色。后来,孙绍振先生的讲座,他脱稿演讲,2个小时,跳跃性的思维,观点很新潮,人虽老思想年轻,他年过80,壮心不已,在《语文建设》常会看到他的文章。

  名师名家的善学善思、敬业求实的精神,对我触动很大。

  04关注教学是教师读书的必然。

  我最近读《白夜行》,作者东野圭吾,是日本小说家。学生问:老师,你喜欢这本书,好多同学都爱看呢?和学生有了共同的爱好,我颇有感受:一是小说中高节奏、充满压抑的生活,和现在的学校生活有些相似;二是推理小说的这种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切合学生心理特征,所以学生们也喜欢。我想多读几本这种书,也有点功利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对指导学生任务驱动作文有帮助。

  05教育写作不是难事。

  现在网络上有几个词汇:教育写作,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后来我才发现,"教育写作"居然成了一个课题,成了一门课程。教师读书,要和教育和专业相结合,才有内容,有思想,接地气。写教学叙事,自己熟悉,又有感情,有写头,但总觉抓不住要领。曾在网上请教霍军。他很快回复两条:"错过了第一时间,往往就越来越模糊,记不住了"."抓第一时间赶快写下大纲、最好的细节。没有时间,相关细节在脑子里转转,就清楚了".大师的经验很朴实,就地取材,现炒现卖,加点感悟,再理论提炼,一篇教学案例就写成了。

  以上是我对读书专业化的一点感悟,有些粗疏,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

  五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有句话: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各位书友,让我们正视自己,准确定位,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让读书更加专业化,用心去雕刻自己的人生吧!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5788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