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其他范文 时间:2014-06-25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李雅萍1,龚 建2(1.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2.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西安 710068)
  
  摘 要:理论与时俱进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我国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的理论。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说明不断开拓创新才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法则。
  
  关键词:与时俱进;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13-02
  
  江泽民同志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纵观历史,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都是以理论的与时俱进为前提的。1847年,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发生”的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强调“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在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当然,恩格斯、马克思在这里说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联合行动”的结果,可以是“同时胜利”,也可以是“一国数国胜利”。正是由于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有巴黎公社的出现,才使世界无产阶级有了斗争的理论武器。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的系统周密的研究,证明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1915年,列宁在《论联邦的口号》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一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1916年,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再次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能够首先在一个或数个阶级矛盾最集中、最尖锐、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最腐败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毋庸置疑,列宁的理论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正是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才有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正是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才激励了世界无产阶级去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
  
  然而,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到底怎样应用?中国革命的路子究竟如何走?这给中国的革命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了中国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和中国现代工业不发达的特点,逐步认识到“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总结出了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28年10月至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奠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1930年毛泽东又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后来,毛泽东又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得到发展而趋于完善[2]。
  
  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都是从城市开始的。革命导师经典著作中没有论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与时俱进的突破,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正是由于这个伟大的创举,才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正是由于理论的与时俱进,才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到底怎样搞,全世界还在实践中探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犯了许多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挫折。
  
  三
  
  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党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三十二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做出了正确的总结,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党的十二大确定了新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开创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和历史性转变的实现。党的“十三大”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标志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形成,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围绕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中心,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时俱进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集中全党的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科学的高度,对邓小平理论做了新的概括,这就是:(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2)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4)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5)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问题;(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7)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8)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9)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这些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究其原因,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死守住过时的理论和苏联模式不放,没有与时俱进地突破理论,经济上不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发挥出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站住脚并能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我们与时俱进地突破了旧的理论和苏联模式的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了出来。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旧理论的突破,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我们必须认真遵循[3]。
  
  四
  
  理论与时俱进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我国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然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这个基本的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的课题。这需要理论的与时俱进,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我们党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的与时俱进,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列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无疑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认真总结历史对于成功开创未来更为关键。十年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5]。十年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最重要靠的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刻,随时会出现新情况,要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重要的仍旧是理论的与时俱进,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J].求是,2005,(1)。
  
  [2]杨彦钧。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时俱进的党[J].理论前沿,2001,(19)。
  
  [3]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
  
  [4]许全兴。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
  
  [5]赵小芒。国情文化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个关键问题[J].理论学习,2005,(1)。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6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