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g,m,p认证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时间:2022-05-22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新版GMP认证心得

新版 GMP 认证心得2014 年 3 月份我公司顺利的通过了 GMP 专家组的认证,取 得了“GMP 战役”的胜利,在过去的 1 年多时间里,公司的每 一个人都在积极的为 GMP 认证做准备工作,从小到大,事无巨 细,点点滴滴。

研发部作为一个企业的重中之重,也是 GMP 认证过程中的 重点, 活量大, 事情繁杂, 文件种类、 数量多, 一致性难度较大, 但是在领导下,整个生产部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为 GMP 规范检 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认为在这次 GMP 成功认证最关键的因 素为:一、领导指挥方针;二、所用人员对认证的重视。三、良 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GMP 认证工作主要包括人员、硬件和软件三方面的工作。

1.人员 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体,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GMP 认证工作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需 要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 让每位员工从思想深处真正意识到实施 GMP 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企业员工明确实施 GMP 的目的和意 义, 提高对 GMP 认证必要性、 紧迫性、 可行性的认识, 掌握 GMP 认证条款的具体要求,使各岗位、各工序规范操作,保证产品质 量。

2.硬件 应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结合企业实 际情况,对厂房及设备等主要硬件设施进行系统的新建和改造。 3.软件 在硬件达到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要求的基础上, 还应特别注意文件系统的建立, 因为文件系统从根本上反映出一 个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和调控水平, 而且软件的完善也可以弥 补硬件上的缺憾和不足。文件的制定应思路清楚、线条清晰、表 达明确。只有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标准、事事有记录、 事事有检查” ,企业的文件系统才真正做到了位。总之,企业应严 格按照 GMP 的要求去做,除了具有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外,更 重要的是提高人们对实施 GMP 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康的 GMP 实施环境,提高 GMP 实施水平 药品生产企业通过 GMP 认证以后,更应该把 GMP 理念,企业 制订的文件始终如一的惯彻于企业的每个环节,持之以恒。实施 GMP 是一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保证药品质 量的可靠、安全、有效,才能确保 GMP 的可持续性。

这次 GMP 认证的通过跟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首先是领 导对这次认证活动高度重视,其次是团队合作,为着共同目标, 大家各司其职,各自贡献自已的力量,为达成目标努力。人无完 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作用就是 扬避短,发挥优势。柴培栋 2014 年 3 月 26 日

G M P知 识 培 训 讲 义

WWW.GJPC.CNGMP知 识 培 训 讲 义(质量管理 QM、质量保证 QA) WWW.GJPC.CN一、GMP 简介 1 GMP 的中文名称 GMP 的中文名称是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 GMP 发展简史 GMP 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医药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 类经历了药物灾难对药品监管和法律的要求。20 年代较大药物灾难“反应停” 事件。

GMP 最初是由美国坦普尔大学 6 名教授编写制订。1963 年美国国会第一次 颁布为法令。美国 FDA 经过实施,取得了实效。1969 年 WHO 建议各成员国的 药品生产采用 GMP 制度。到 1980 年有 63 个国家颁布了 GMP,目前已有 100 多个国家实行了 GMP。我国从 70 年代开始启动 GMP,1982 年由中国医药工业 公司编制 GMP,于当年 12 月颁发,推荐实施。1988 年卫生部颁布 GMP,1992 年修订, 1998 年再次修订, 1998 年成立国家药监局, 2001~2005 年强制实施 1998 修订版 GMP。2010 年颁布 2010 修订版 GMP,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从 2011 年 3 月开始,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 2013 年 12 月 31 日 前达到 GMP(2010 年修订)的要求, 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 2015 年 12 月 31 日前达 到 GMP(2010 年修订)的要求,到期未通过认证则停止生产。医疗器械行业也在 2009 年 12 月发布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要求遵照执行。

3 GMP 的类别 从制度上分为法规性 GMP 和推荐性 GMP,美国和我国均为法规性 GMP。

所谓法规性就是政府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必须实施的,是强制性的。所谓推荐性就 是一个组织推荐实施的,企业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是非强制性的。

4 制订 GMP 的依据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订的依据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5 实施 GMP 的目的 防止差错;防止混淆;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建立高质量的质量管理体系。

6 质量管理三不方针 不合格的原料不投产,不合格的中间产品不进入下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 厂。 WWW.GJPC.CN二、质量管理 1 质量管理 1.1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质量 指为符合预定用途所具有的一系列固有特性的程度。

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并为达到质量目标所进行的1.1.2 质量管理体系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1.1.3 质量保证 指为达到质量要求应提供的保证。

质量保证涵盖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因素, 是确保产品符合预定用途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所有措施 的总和。

1.1.4 质量控制 指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规程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取样、检验和复核,以保证符合已经确定的质量标准。

1.2 质量控制、GMP、质量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质量管理 体系质量 保证GMP 质量控制1.3 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备的职能主要包括高层管理者职责、建立质量方针/目标// WWW.GJPC.CN计划、资源管理、质量信息交流、管理评审和系统持续改进等方面。

1.3.1 质量方针 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并以正式文件签发的对质量的总体要求和方向,及其质量组成要素的基本要求。

1.3.2 质量目标 高层管理者应确保在企业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相应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应。

1.3.3 质量计划 衡量方法和指标。

1.3.4 资源管理 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企业应确定并 是为了实现某一质量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操作规程、资源配备、提供充足、合适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1.3.5 质量信息交流 企业应建立质量信息交流、信息沟通机制,并保证其有效运行。沟通机制应形成正式管理文件。质量信息包括客户质量信息、各职能部门 质量信息、确认、系统运行数据信息等。

1.3.6 管理评审: 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评审的书面程序,内容应包括评审频率、 参加人员规定,评审内容包括 CAPA\投诉、召回、不合格批、返工批、供应商资 格确认和官方、内部和客户 GMP 审计、质量风险、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GMP 培训等。

1.4 质量风险管理 1.4.1 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风险的含义: 目前对风险的内涵及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基本认同的是风 险为伤害发生的概率和伤害程度的综合体现。

质量风险的含义:是指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包括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 质量安全性。

医疗器械的质量风险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品质 等。

风险的特征:客观性、偶然性、必然性、可变性、可识别性、可控性和可 收益性等。

1.4.2 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评审等过程 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活动 WWW.GJPC.CN完成。

风险管理特点:适度性和目标有限性。

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的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 合理优化达到最佳。

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 理,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1.4.3 医疗器械质量风险管理定义 医疗器械质量风险管理定义:在医疗器械的整个生命周期对质量产生的风 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和审核的系统过程。

医疗器械生命周期: 研发 用 → 上市检测 → 再评价 → 注册批准 → 生产 → 流通 → 使1.4.4 典型的风险管理流程图 风险沟通 ↑ 启动质量风险管理 → 质量风险评估 (质量风险识别 ↑ 不接受(风险管理工具) → 质量风险分析风险沟通 ↑ → 质量风险评价) → 质量风险控制 (质量风险降低 ↑ 不接受(风险管理工具) 风险沟通 ↑ → 质量风险管理程序的输出/结果 → 风险沟通 ↑ 质量风险评审(事件评审) ↑ 不接受(风险管理工具) 1.4.5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 质量风险接受) WWW.GJPC.CN1.4.5.1 风险评估 定义: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评价,确定风险事件、风险类别或类 型,辨识风险的来源和风险特点,以及预测风险带来的伤害影响模式。

1.4.5.2 风险识别 定义: 系统地运用信息来辨识危险因素, 信息包括历史数据、 理论分析、 意见以及基于涉及的考虑。

风险识别的任务:什么可能出错?什么地方(步骤、程序)可能出错? 1.4.5.3 风险分析 定义:对风险所关联的已经辨识了的危险因素进行估计,是对发生事件 可能性与伤害严重性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过程。

风险分析一般可运用一些风险管理工具来进行。

1.4.5.4 风险评价 定义:对已经辨识和分析的风险与给定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

风险(R)是可以用两个参数来表达的:危害的严重程度( S)和危害 发生的频率(F)。

公式表达:R=S×F风险的等级可以用高、中、低来表达。

风险等级定性描述示例 风险类别等级 严重性 低非严重后果 轻微 GMP/MA(上市许 可)违规 对患者无不良影响中后果严重程度中等 严重 GMP/MA(上市许 可)违规 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 响高后果严重 非常重大的 GMP/MA (上 市许可)违规 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分值: 1分值: 2分值: 3发生的可能性很少发生零星发生经常发生分值: 1分值: 2分值: 3 WWW.GJPC.CN可发现性通过一个或多个有效的 检测手段(系统),或 者在后续的控制程序 中,发生的危害全部都 能被发现通过一个控制手段(或者 检测系统)可以被发现, 但 不 可 能 100 ﹪ 地 被 发 现。缺乏系统的检测手段,但 仍旧有可能会被 偶然发现, 或者根本不可能被 发现。分值: 1 分值: 2 分值: 3 通过定性的参数,对于风险等级的评定可通过下列的距阵图来实现。危 害 发 生 的 可 能 性 (F) 低 低 低 中 中 低 中 高 高 中 高 高低中 危害的严重性(S) 风险矩阵图高定量描述的方式是将定性描述中标示高、中、低等级的风险用数值范围来表示。

示例: 严重程度:3 为最严重,2 为中等严重,1 为无影响。

事件发生频率:3 为经常发生,2 为零星发生,1 为很少发生。

可发现性:3 为不能检测,2 为可以检测,但不能 100﹪被检测,1 为可全部被 检测。

公式:RPN(定量分级值或风险顺序)=S×P×D WWW.GJPC.CN定量分级值示例: 测量范围 3~1 <6 6≤R<12 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可检测性 ≥12 RPN 低 中 高 风险等级1.4.5.5 风险控制 在充分进行了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风险起因制定预防措施,减低风 险至可接受的程度。如不够,则返回风险评估环节。

1.4.5.6 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着眼于当风险超过了某个特定(可接受)水平后缓和或避免质量风 险的过程。

风险降低包括用于减缓伤害的严重性和可能性所采取的行动,改善危险因素 和质量风险可检测性。

1.4.5.6 风险接受 风险接受是一个接受风险的决定。可以是一个接受剩余风险的主动决定,也 可以是一个接受剩余风险不具体时的被动决定。

1.4.6 风险评审 风险评审是对风险控制措施及风险控制结果进行评定,确认风险管理结果是 否达到预期目的, 是否对风险进行了适当并有效的控制。评审频率取决于风险水 平。

1.4.7 风险沟通 决策人与其他人员(行业人员、监管人员等)之间分享有关风险和风险管 理的信息。

1.5 几种风险管理工具介绍 1.5.1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 HACCP 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 → 绘制流程图 → 列出所有潜在危害进行危害分析 WWW.GJPC.CN→确定工艺中每个步骤的预防措施 →→确定关键工艺控制点→ →为各关 建立键工艺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度 所要采用的整改措施 存系统 1.5.2 其他管理工具 →建立系统以监控关键工艺控制点 →建立证实 HACCP 有效实施的系统建立记录保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控制图、事故分析树(FT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 析(FMEA)等。

2 质量保证(QA) 2.1 质量保证的概念:质量保证着眼于整个质量体系,是为系统提供证据从而取得信任的活动。质量保证包含了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基础,质量 保证是质量管理的精髓。

2.2 变更控制 2.2.1 定义 变更:是指即将准备上市或已获得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质量控制、 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的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

2.2.2 变更控制所涉及的范围 原辅料、包装材料(包括供应商变更)、生产工艺改进、厂房、设备设施改 变(生产条件改变)、仪器改变、操作规程改变、法规更新、文件更新、验证/ 确认状态改变、新产品引进和计算机软件改变等。

2.2.3 变更控制的基本要求 2,2、 3.1 企业应建立变更控制系统,对所有影响产品质量或产品验证状态的变更进行评估和管理。

2.2.3.2 应建立书面的变更控制管理规程规定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 和实施;质量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变更控制。

2.2.3.3 任何申请的变更都应评估其对产品质量或对产品验证状态的潜在影响,根据变更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或对产品验证状态的影响程度,将变更分 为微小变更、次要变更和重大变更三类。

微小变更: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

次要变更: 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和质 WWW.GJPC.CN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

重大变更: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会产生影响。这 类变更必须取得法规部门的批准。

2.2.4 变更控制程序 以下为变更控制流程图: 变更申请 ↓ 变更主管部门审批意见 ↓ 对变更进行影响因素评估, 提出建议、措施、注意事 项,确定变更级别。

↓ 启动变更预批准程序,变更 准备工作。

↓ 按变更评估申请批准意见实施 ↓ 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整理 资料 ↓ 变更批准 ↓ 实施变更,并跟踪前三批质量 与变更前质量作比较。

↓ 变更关闭 2.2.4.1 涉及的部门 可能涉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包括生产、质量管理、设备工程、 WWW.GJPC.CN研发技术、注册、物供、销售等部门。

2.2.4.2 变更的申请 变更申请可由上述部门任何一个员工提出。变更申请人应详细说明理由,填 写变更申请表,由本部门负责人签署同意意见后交质量管理部门分管变更控制 QA。

2.2.4.3 变更申请的编号 质量管理部门分管变更控制 QA 接到变更申请后,对申请变更类型进行界 定,并给予变更编号; 2.2.4.4 变更申请的评估与审核 质量管理部门分管变更控制 QA 召集变更控制委员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 评估和审核,评估和审核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变更申请的客观评价,同意或不同意变更申请; (2)注册部门应说明该变更在正式实施变更前是否需要国家法规部门备 案或批准; 2.2.4.5 变更申请的批准 在各相关部门人员评估审核后,质量管理部经理根据审核评估意见,对 无疑义的变更进行预批准。

2.2.4.6 变更的实施准备、研究工作 变更实施部门根据实施计划进行准备并开展研究工作,其内容包括: (1) 对变更前、后产品进行研究,证明变更后产品质量与变更前一致, (2) 工艺验证研究; (3) 稳定性研究; (4) 制定或修订管理或操作规程; (5) 培训 2.2.4.7 变更的备案、批准 2.2.4.7.1 企业内部批准 微小级别的变更由质量管理部经理或变更涉及部门负责人批准; 其他级别的变更由企业管理者代表批准。

2.2.4.7.2 药监部门备案或批准 WWW.GJPC.CN根据法规要求,进行注册申请变更或变更备案。

2.2.4.8 变更跟踪、评价、实施 2.2.4.8.1 质量管理部分管 QA 或车间 QA 对变更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跟 踪,变更实施部门在实施计划完成后要以书面报告质量管理部; 2.2.4.8.2 实施计划完成后由质量管理部经理进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对 产品质量或质量体系产生的影响; 2.2.4.8.3 管理者代表根据评估意见批准或不批准变更,发给变更通知书,批 准的在接到变更通知书正式实施变更; 2.2.4.8.4 需要药监部门批准的应在药监部门批准后方能正式实施变更。比如 生产工艺的变更。

2.2.4.9 变更效果反馈及评估 2.2.4.9.1 产品质量周期内有无因变更引起的偏差或 OOS,如有应确认是否因 变更的缺陷引起的,制定改进计划; 2.2.4.9.2 在定期产品质量回顾分析中进行总结有什么经验和有待改进; 2.2.4.9.3 检查变更后是否 100﹪达到变更设想的收益。

2.2.4.10 变更的归档 所有批准与不批准的变更文件资料均应在档案室归档保存。

2.3 偏差处理 2.3.1 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SOP 得 等的偏离。

偏差处理原则:及时报告、评估影响、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降低风险。

偏差分析:是指通过审核、询问等的方式,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

偏差确认:是指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偏差进行确认的过程。

偏差评估:是指通过调查进行客观的评价过程。

偏差管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 系的手段。

2.3.2 偏差的分类 根据偏差管理范围分为生产偏差和 QC 实验室偏差(OOS)两类。 WWW.GJPC.CN根据偏差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影响程度大小分为次要偏差、 重大偏差和严重 偏差三类。

次要偏差: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调 查,但需制定 CAPA,,并应记录在批记录中。

主要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有影响。需进行调查,编制调查报告,制定 CAPA,进行整改。

重大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性、有效性产生严重后果,或导致 产品报废。需进行调查,编制调查报告,制定 CAPA,进行整改,建立长期的预防 性措施。

2.3.3 职责 2.3.3.1 所有职工 接受偏差调查处理培训; 按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时限报告发生的偏差。

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由生产、研发技术、质量、设备工程、车间等部门组成,进行全 面、及时的调查;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 进行偏差分析。

2.3.3.2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偏差管理; 制定偏差管理文件; 协助调查组长的调查工作; 协调调查组进行评估; 批准 CAPA; 审核调查报告; 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审核、跟踪及 CAPA 报告。

2.3.3.3 管理层及管理者代表 WWW.GJPC.CN确保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的完成; 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的资源; 管理者代表批准主要偏差和严重偏差调查及处理报告。

2.3.4 偏差处理程序 2.3.4.1 偏差处理程序流程图偏差发生 立即采取行动 填写偏差报告(发现者) 报QA、岗位负责人 QA初步评价偏差级别、确认 QA评估主要、重大偏差次要偏差成立调查组 N 开展根本原因分析、影响分析制定CAPA并实施QA评估 YN确认根本原因 N Y结束制定CAPA 对偏差、不合格的性质进行科学评估 和确认(如下描述): ①实验室小试; ②额外的检测 ③稳定性考察(加速6个月);待产 品稳定性考察结束后依据稳定性考察 结果的监督评估进行放行/拒收; ④其他可能。填写调查处理报告QA负责人评价 质量受权人或 转受权人审批,结束QA评估试验 或稳定性结果 NY进行不合格品处理 WWW.GJPC.CN2.3.4.2 QC 实验室偏差处理程序 QC 实验室超限结果处理流程图(OOS)可疑结果、超标结果报告QC负责人QA参与实验室调查 · 初步调查 · 实验室阶段调查 · 样品及取样过程调查是实验室可指认原因复测 2人各测3次是6次结果都合格取6次平均值报告否 制造过程调查否 出具不合格 报告 否制造过程可指认原因是 出具不合格报告 按不合格品 程序处理 制定纠正预 防措施2.3.4.3 偏差调查要求 所有参加偏差调查人员均应接受适当的培训; 应规定报告及调查时限及报告的管理层; 每个调查从事件发生之日起,均应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 任何人员发生或发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

2.3.4.4 偏差产生的范围 文件的制定与执行、物料的接受、取样、储存与发放、生产及检验控制、生 产环境控制、 仪器设备校验、 清洁、 设备/设施/计算机系统、 生产过程数据处理、 验证/确认、其他。 WWW.GJPC.CN2.3.5 纠正与预防措施 2.3.5.1 定义 纠正措施: 为了消除导致已发现的不符合或其他不良状况的原因所采取的行 动。

预防措施: 为了消除可能导致潜在的不符合或其他不良状况的原因所采取的 行动。

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本质区别: 纠正是用来防止事情的再发生而预防是用 来防止事情的发生。

CAPA: 主要包括对具体问题的补救性整改措施; 通过对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 用于解决偏差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有措施预防类似问题发生;对预防措施进行 跟踪,评估实施效果。

2.3.5.2 职责(1) 企业所有员工 企业所有员工正确理解 CAPA 规程要求,在不合格问题发生时,按要求采取 适当措施,并报告直接领导或主管领导。

(2) CAPA 措施整改负责人 CAPA 措施负责人应根据批准计划,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整改措施。定 期检查计划的进程,直到所有的整改措施均已完成并最终得到质量管理部的确 认、批准。因特殊原因需延长时,应在原计划完成日前提出申请,并经部门负责 人、质量管理部负责人的批准。

(3) 质量管理 QA 质量管理部分管 QA 负责建立和维护纠正与预防措施 CAPA 系统,审核纠正 与预防措施 CAPA 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充分性,跟踪 CAPA 实施进展情况。

(4)企业管理者代表 批准 CAPA 的执行,批准 CAPA 的变更及延长,批准涉及产品召回、药监 部门检查发现等风险级别较高问题的整改措施。

2.3.5.3 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来源环境监测、趋势分析、偏差处理、稳定性数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质量管 理评审、质量审计整改、校验/检修/维护、检验超标结果、投诉/退货/召回。 WWW.GJPC.CN2.3.5.4 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 纠正与预防措施程序流程图:问 题识别QA组织评估 调 查 确认根本原因 责任部门制定CAPA计划 N QA批准CAPA计划 Y CAPA执行 QA跟踪CAPA CAPA实施完成、有效 Y CAPA关闭 N2.3.5.5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 2.3.5.5.1 概述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是企业按照管理规程, 对所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按品种进 行产品质量回顾分析,以确认工艺的稳定性,原料、成品质量标准的适用性,以 及发现不良趋势,确定产品及工艺改进的方向。

2.3.5.5.2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的内容产品的基本信息 WWW.GJPC.CN产品质量回顾时间段 产品所用原料和包材质量回顾 回顾时间段所有生产批次汇总信息 产品成品检验结果回顾 产品质量信息 (不符合事件统计及分析、不合格产品及返工产品统计及分 析、产品召回情况、产品投诉情况、不良反应情况) 涉及的变更情况 产品稳定性数据及趋势分析 验证/确认情况回顾 CAPA 情况(上年度 CAPA 结果确认及本年度 CAPA) 注册变更情况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结果评估 2.3.5.5.3 产品质量回顾统计方法 控制图法 2.3.5.5.4 产品质量回顾程序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程序流程图:制订产品年度质量回顾计划 收集信息/数据 信息/数据汇总/整理 会议分析讨论总结/报告审批 报告分发、归档CAPA的实施与跟踪 WWW.GJPC.CN2.3.6 投诉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2.3.6.1 投诉处理程序 投诉处理程序流程图:发生投诉书面或电子文件告诉用户, 确认已接到投诉 质量管理部填写用户 投诉处理单, 由接到投 诉的部门负责人负责 调查和处理 NN QA 按性质分类是否质量投诉 Y 质量管理部填写用户投诉处理单30 个工作日内完成投诉调查, 填写用户投诉 处理单,分发相关部门和上报公司领导 Y 完成用户投诉报告N初步调查报告告诉用户书面或电子文件向用户作出答复 完成投诉调查, 填写用户 投诉处理单, 分发相关部 门和上报公司领导QA 跟踪纠正与预防措施有效性2.3.6.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和再评价(ADR) (1) 企业开展 ADR 的意义通过 ADR 开展有利于发现医疗器械生产和流通中的问题,提供医疗器械产 品质量信息; 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掌握医疗器械安全信息,支持医疗器械评审经营决策; 积累医疗器械 ADR 资料,用于申报管理工作; WWW.GJPC.CN化弊为利,促进新的医疗器械产品开发; 有利于维护企业利益;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 最新法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的规定 企业应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 人员负责本企业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建立并保存监测记录,记录保 存期限不低于 5 年。国健医药咨询提供专业的 GMP 认证、GSP 认证、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注册咨询指导服务,咨询热线: 400-003-0818,网站:。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健医药咨询公众微信账号,了解更多医药 GMP 相关信息。

G M P

GMP关于 GMP1.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背景2009 年 12 月 16 日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食药监械[2009]833 号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9]834 号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9]835 号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的 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9]836 号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 (试 行)的通知,要求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质 量管理体系检查。自 2011 年 7 月 1 日起,无菌医疗器械或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申请首次注册和重新注册时, 应当按要求提交经检查合格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其他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检 查按现有规定进行。

术语: 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俗称: MD: medical devices 医疗器械 QM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

管理:从管理的协调作用方面来说,管理是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从管理作为一 个过程的作用来说,管理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体系: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无菌:无存活微生物的状态。

灭菌:用以使产品无存活微生物的确认过的过程。

验证 verific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满足的认定。

确认 valid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3. 主要执行法规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十三章六十九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十三章九十二条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十三章一百零九条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评定标准》 253 项,重点 31 项,一般 222 项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评定标准》 304 项,重点 36 项,一般 268 项 2.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章 资源管理 第四章 文件和记录 第五章 设计和开发 第六章 采购 第七章 生产管理 第八章 监视和测量 第九章 销售和服务 第十章 不合格控制 第十一章 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 第十二章 分析和改进 第十三章 附则 3条 3条 3条 5条 10 条 4条 12 条 5条 5条 4条 4条 6条 5条 无菌 3条 3条 16 条 5条 10 条 4条 21 条 6条 5条 4条 4条 6条 5条1实施细则植入性 3条 3条 18 条 6条 10 条 9条 28 条 6条 5条 4条 4条 7条实施细则附录4条附录 GMP附录: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洁净室(区)设置原则》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管理办法》规定: ●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有效运行, 并保存相关记录。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 系并组织自查,符合要求后,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检查的申请。

●通过检查的企业发放《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有效期:4 年 ; ●对重点监管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品种的生产企业应当每年至少监督检查一次; ●首次注册的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起正式生产后 6 月内进行医疗器械生 产质量管理规范复查。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具有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生产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二)组织策划并确定产品实现过程,确保满足顾客要求; (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四)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并保持记录; (五)指定专人和部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生产企业内部贯彻执行。

问题:如何策划好这一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重大决策? 如何改变目前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 如何配置合理的资源、环境以适应 GMP 实施? 如何发挥和强化生产企业负责人在 GMP 中的主导作用和关键地位? 如何明确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职责?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并保持有效运行。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

问题: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什么样的质量管理体系? 如何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如何对产品实现全过程实施风险管理?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定各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 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问题: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来适应新的质量管理体系? 如何规定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其质量管理职能? 如何使部门负责人不兼任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 ●生产企业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或部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确保相应法律法规在生产企业内部贯彻 执行。

问题:企业要否对负责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过程建立文件? 继续指定综合办来负责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 能否将收集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 ERP 搜索数据库? ●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有能力对生产 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问题:如何让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熟悉医疗器械的法规、具有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 ●生产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 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问题:如何使目前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生产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和开发到生产的转换活动,以使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在成为最终2 GMP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用于生产。

问题:如何开展设计和开发到生产的转换活动? 如何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用于生产? ● 生产企业完成产品实现所规定的全部过程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放行。生产企业应当对产品放行的程序、 条件和放行的批准作出规定 问题:如何确保放行的产品已完成规定的全部过程。

●生产企业应当标识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以确保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只有所要求的检验和 试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被放行。

问题:如何确保被放行的产品已在形成的全过程中检验和试验合格? ● 生产企业应当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方 法。

问题: 如何处置不合格品? 如何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 若产品需要返工, 应当编制返工文件, 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后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等内容, 并应当经过批准。

问题:如何按规定处置返工产品? ● 生产企业应当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技术等,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产品的符合性、顾客 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保持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

问题: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以适当的分析方法确定产品的符合性? 4. 《规范》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 规定: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的文件应当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手册、本规范要求编制的程序文件、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以及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规定:质量手册应当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和规定。

规定:生产企业应当编制和保持所生产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包括产品规范、生产过程规范、检验和试验规 范、安装和服务规范等。

规定:生产企业应当确保有关医疗器械法规和其他外来文件得到识别与控制。

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并形成文件,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处置 的要求。质量手册内容:规定、组织结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文件、记录、方针、目标、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 管理、监视和测量、销售和服务、不合格品控制、顾客投诉和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以下程序文件>26 种: 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2. 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3. 建立记录管理程序并形成文件。

4. 建立设计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5. 应当在包括设计和开发在内的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定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文件, 6. 应当建立采购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7. 将对产品进行清洁的要求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

8. 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则应当编制确认的程序文件。

9. 建立产品标识的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10. 建立灭菌过程确认程序并形成文件。

11. 建立可追溯性的程序并形成文件。

12. 建立产品防护程序并形成文件。3 GMP建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对产品放行的程序、条件和放行的批准作出规定。

建立反馈程序并形成文件。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并形成文件。

对与产品有关要求进行评审并保持记录,对确定的产品要求作出规定并形成文件。

确定医疗器械安装要求和安装验证的接收准则并形成文件。

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产品需要返工, 应当编制返工文件, 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 后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等内容,并应当经过批准。

20. 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程序并形成文件。

21. 不良事件监测程序并形成文件 。

22. 建立数据分析程序并形成文件 。

23. 建立纠正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

24. 建立预防措施程序并形成文件。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以下记录>30 种: 1. 对设计和开发输入应当进行评审并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2.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3. 在设计和开发的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持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4. 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并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5. 应当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以应当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识别并保持记录。

6. 确保产品满足规定的适用要求或预期用途的要求,并保持确认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7. 制定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记录。

8. 应当对供方满足其采购要求的能力进行评价。应当保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的记录。

9. 应当对采购的产品进行检验或验证,以确保其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并保持记录。

10. (对产品进行清洁的要求)对该过程进行确认。应当保持确认活动和结果的记录。

11. 确保在软件的初次应用以及软件的任何更改应用前予以确认并保持记录。

12. /建立和保持每批产品的生产记录。

13. 保持灭菌过程确认记录。

14. 规定医疗器械可追溯性的范围、程度、唯一性标识和所要求的记录。

15. 植入性医疗器械,在规定可追溯性要求时,应当包括可能导致医疗器械不满足其规定要求的所有零件、部 件和工作环境条件的记录。

16. 同时生产企业应当要求代理商或经销商保持医疗器械的分销记录以便追溯。

17. 对有存放期限或特殊贮存条件要求的医疗器械和材料应当按照规定条件贮存,并保存相关记录。

18. 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和予以标识,并保存记录。

19. 对以往监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20. 应当对装置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装置的校准和产品验证结果的记录。

21. 保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并记录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22. 保持由其或其授权代理完成的安装和验证记录。

23. 对与产品有关要求进行评审并保持记录。

24. 建立并保持销售记录。

25. 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隔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26. 接收、调查、评价和处理顾客投诉,并保持记录。

27. 保持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的记录。

28. 保持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的记录。

29. 保持数据分析结果的记录。

30. 对顾客投诉没有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应当经过批准并记录理由。

13. 14. 15. 16. 17. 18. 19.4 GMP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以下技术文件 1. 编制和保持所生产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 产品规范、 生产过程规范、 检验和试验规范、 安装和服务规范等。

2. 编制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并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

3. 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则应当编制确认的程序文件 4. 产品需要返工,应当编制返工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及不合格品返工后的重新检验和重新评价等内容,并 应当经过批准。

5. 公司目前组织及其产品执行之规范: 公司组织 六六 六六明 视瑞清 六六 六六 视可佳 亮睛 产品 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 粘弹剂 注入头 光电机产品 准分子 像差仪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执行法规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问题: 1.)要否建立和申报 GMP?全部建立还是逐批建立? 2) 如何对以下产品申报? a.非球面人工晶体 b.医用透明质酸钠 c.变色人工晶体 d.注入头 e.其他医疗器械 3) 以什么方式建立 GMP?是集中建立专业办公室还是牵头分散建立 4) 集中建立的组织资源状况以及人员职责权限?分管领导? 预期目标、计划? 6. 目前产品情况 1) 六六明 变色人工晶体 —— 植入性医疗器械 待临床 (据说医院要求买二台变色检查仪对病人植入后测量) 检测报告已过期(2008 .8.21) 2) 视瑞清 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 —— 无菌医疗器械 在临床 (何时取报告?) CMD 需看到该临床报告后 发一年期的 YY/T0287 认证临时证书 新行业标准(眼用粘弹剂)明年实施 3) 六六视觉 非球面人工晶体 —— 植入性医疗器械 在检测 (缺样品) 待临床 4) 六六视觉 一次性使用注入头 —— 二类无菌医疗器械 已注册 证书到期:2013.3.31 5) 六六视觉 后房人工晶体(PMMA)—— 三类植入医疗器械 已注册 证书延期 2011.12.31 6) 六六视觉 人工晶体(疏水性)—— 三类植入医疗器械 已注册 2011.12.17 认证需要 a) 六六视觉的:后房人工晶体,人工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均为植入性医疗器械。

后房人工晶体(PMMA)延期 2011.12.31 人工晶体(疏水性) 证书到期 2011.12.1757. GMP8.公司在 2011 年必须通过 GMP 认证《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结果通知书》是无可商榷 b) 视瑞清的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如果临床能在今年结束,赶在 2010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注册。2011 年 适时实施 GMP。但对硬件软件的符合性,应作为日常工作策划实施检查 c) 六六明公司的变色人工晶体,为植入性医疗器械 问题:六六明公司是否保持?有无必要实施 GMP 变色人工晶体的检测报告过期日:2009.8.20 重新检测费用、临床试验费用、临床检测设备费用? 关于重点检查项目 a) 重点检查项目即一票否决项目。建立 GMP 首先应考虑确保符合重点检查项目 b) 六六视觉、六六明应执行《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重点检查项目共 36 项,一般检查项目为 268 项。

条款:0403、0404、0901、0902、0905、1202、2102、2103※、3803、4301、4302、 4406、4502※、4503、4602※、4603※、4702※、4703※、4801※、4901※、5103、5903、6903、7203、 7402※、7803、7903、 8001、 8002、 8102、9001、9101、9202、9403、9701、9801 注:带“※”的条款是针对动物源性供体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不适用 c) 视瑞清应执行《无菌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重点检查项目 31 项,一般检查项 222 项。

条款:0403、0404、0901、0902、0905、1202、2102、2103、3503、3804、4001、4002、4202、4301、 4303、5003、5502、6003※、6102、6303、6307、6403、6501、6502、7301、7401、7502、7601、7703、 8001、8101 各重点检查条款内容 条款 0403 0404 无菌医疗器械检查内容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 没有互相兼任。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 是否能独立 行使保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保 证产品质量符合性的职能。

企业的厂房的规模与所生产的无菌医疗器 械的生产能力、 产品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 要求是否相适应。

(检查相关记录证实达到 了相关要求) 生产设备(包括灭菌设备、工艺装备)的能 力(包括生产能力、运行参数范围、运行精 度和设备完好状态) 是否与产品的生产规模 和质量管理要求相符合。

所具备的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及过程监视 设备能否满足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 理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的需要, 这些仪器或 设备的数量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是否符合《实施 细则》中“附录”的要求。

工艺用水的输送或传递是否能防止污染。

若 产品的加工过程需要工艺用水时, 是否配备 了工艺用水的制备设备, 并且当用量较大时 通过管道输送到洁净区的用水点。

是否按规 定对工艺用水进行检测。

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 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无菌医疗器械, 若水是 植入性医疗器械检查内容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没 有互相兼任。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 是否能独立行 使保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保证产 品质量符合性的职能。

厂房规模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生产能力、 产 品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否相适应。

(检查相关记录证实达到了相关要求) 生产设备(包括灭菌设备、工艺装备)的能力 (包括生产能力、 运行参数范围、 运行精度和 设备完好状态) 是否与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 管理要求相符合。

企业所具备的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及过程监 视设备能否满足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 理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的需要, 这些仪器或设 备的数量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是否符合《实施细 则》中“附录”的要求。

工艺用水的输送或传递是否能防止污染。

若产 品的加工过程需要工艺用水时, 是否配备了工 艺用水的制备设备, 并且当用量较大时通过管 道输送到用水点。

是否按规定对工艺用水进行 检测。

若水是最终产品的组成成分时, 是否使用符合 《药典》 要求的注射用水; 对于直接或间接接60901090209051202 21022103※ GMP最终产品的组成成分时,是否使用符合《药 典》要求的注射用水;若用于末道清洗是否 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或用超滤 等其它方法产生的同等要求的注射用水。

与 人体组织、 骨腔或自然腔体接触的无菌医疗 器械,末道清洗用水是否使用符合《药典》 要求的纯化水。

3503 是否保持设计和开发确认记录 (包括临床评 价或临床试验)、确认结果和确认所引起的 措施的记录。(注:参见 YY 0279《医疗器 械临床(研究)调查》系列标准)触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 无菌医疗器械, 末道清洗是否使用符合 《药典》 要求的注射用水或用超滤等其它方法产生的 无菌、 无热原的同等要求的注射用水; 与人体 组织、骨腔或自然腔体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 末道清洗用水是否使用符合 《药典》 要求的纯 化水; 其它植入性医疗器械末道清洗用水是否 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3803是否保持设计和开发确认记录 (包括临床评价 或临床试验) 确认结果和确认所引起的措施 、 的记录。(注:参见 YY 0279《医疗器械临床 研究》系列标准) 当采购产品有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 强制性标要求时, 采购产品的要求是否不低 于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 的要求。

采购信息是否清楚地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 是否包括采购产品类别、验收准则、规格型 号、 规范、 图样, 必要时是否包括过程要求、 人员资格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

采购文件中(可以在与供方的协议中形成) 的表述是否符合采购信息的要求, 是否对采 购信息可追溯性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是否确定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生产过程。

是否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和特 殊过程。

采购信息是否清楚地表述采购产品的要求, 是 否包括采购产品类别、验收准则、规格型号、 规范、图样,必要时是否包括过程要求、人员 资格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内容。

采购文件中 (可以在与供方的协议中形成) 的 表述是否符合采购信息的要求, 是否对采购信 息可追溯性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是否编制了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工艺规 程或作业指导书, 是否执行了工艺规程或作 业指导书。

对采购的医疗器械原材料, 是否按批进行检验 或对供方的检验报告进行确认。

是否有详细的采购信息的记录。

末 道 清 洁 处理 是 否 在相应 级 别 的 洁净 室 (区)内进行,所用的处理介质是否能满足 产品的质量要求。

是否编制了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工艺规程 或作业指导书, 是否执行了工艺规程或作业指73804400140024202 4301430243034406 4503 50035103 GMP导书。

5502 在初次对产品进行灭菌前, 是否对灭菌过程 进行确认。在产品、灭菌器、工艺参数等发 生变化时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再确认。

对于需清洁处理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零 配件, 末道清洁处理是否在相应级别的洁净室 (区) 内进行, 所用的处理介质是否能满足产 品的质量要求。

在用产品说明书的内容是否与申报注册已 确认的版本保持一致。

是否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 是否 予以标识和保持记录。

无菌检测室是否符合要求, 并与生产产品和 生产能力相适应。

是否按照检验和试验的程序文件及规范的 规定,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

外购、外协零配件、原辅材料和过程产品是 否在检验或验证合格后才投入使用或转入 下道工序。

最终产品是否在其全部出厂检验项目合格 后放行。

产品的标识和生产记录、 质量记录是否能追溯 到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 生产设备、 操作人 员和生产环境。

是否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了所生 产的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及材料的贮存条件, 是否控制和记录这些条件,并在注册产品标 准、包装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销售记录的数量与生产记录是否一致, 是否 能追查到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

是否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是否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对 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和处置。

(查阅对不合格 品的处置记录) (注:有评审权限的人根 据程序文件的规定做出返工、报废、销毁或 降级使用等处置意见的决定可视为评审)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品, 是否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是否对返工后的产品进行重新检验或重新 评价。

是否定期对测量装置进行校准或检定, 是否予 以标识和保持记录。

是否按照检验和试验的程序文件及规范的规 定,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

是否规定了可疑不良事件管理人员的职责、 外购、 外协零配件、 原辅材料和过程产品是否859036102 6303 6307 6403 65016502 690372037301 7401 75027601 7703 7803 7903 8001 GMP报告原则、上报程序、上报时限,制定了启 动实施医疗器械再评价的程序和文件等, 并 符合法规要求。

8002 8101 8102 9001 9101 9202 是否按照程序文件和相关法规的规定, 开展 了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在检验或验证合格后才投入使用或转入下道 工序。

最终产品是否在其全部出厂检验项目合格后 放行。是否记录所有检验和试验人员的姓名、 职务和 检验日期。

销售记录的数量与生产记录是否一致, 是否能 追查到每批产品的售出情况。

是否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

是否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对不 合格品进行评审和处置。

(查阅对不合格品的 处置记录) (注:有评审权限的人根据程序 文件的规定做出返工、 报废、 销毁或降级使用 等处置意见的决定可视为评审) 是否对返工后的产品进行重新检验或重新评 价。

是否规定了可疑不良事件管理人员的职责、 报 告原则、上报程序、上报时限,制定了启动实 施医疗器械再评价的程序和文件等, 并符合法 规要求。

企业是否按照程序文件和相关法规的规定, 开 展了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9403 97019801“验证”与“确认”的区别定义 对象 方法 结果 验 证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满足 的认定 结果 试验(通常) 证实被验证的对象在某条件下符合要求 确 认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 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过程 系统的方法(包括验证) 证实该过程在某范围内持续符合要求9.目前公司存在的明显不符合项: 9.1 重点检查项目中的 0403、0404、0901、4303、6307、8001、8101、9701 条款 9.2 一般检查项目中的条款如下: a)无菌医疗器械:0501、0502、0503、0701、0702、0801、0803、0804、0806、0807、0904、1002、1102、 1303、1401、1502、1601、1603、1702、2005、2304、2901、3102、3203、3601、3702、4105、4901、5101、5301、 5402、5403、5504、6202、6402、6602、6702、7802、7901、8701。

b)植入性医疗器械:0501、0502、0503、0701、0702、0801、0803、0804、0806、0807、0904、1102、1303、 1502、1601、1603、1702、2005、3201、4002、4404、5102、5801、6001、6202、6301、6302、6401、6801、7806、 7807、8201、9601。

以上初略的分析和识别仅作为建议,提请决策层决策。质量管理部92010.7.9 GMP视瑞清公司: 1.存在问题 1.1 与规范检查条款差异 1.1.1 重点检查项目中的条款:0404、0901、4301、6307、8001、8101 1.1.2 一般检查项目中的条款: 0501、0502、0503、0701、0702、0801、0803、0804、0806、0807、0904、1002、1102、1303、1401、1502、 1601、1603、1702、2005、2304、2901、3102、3203、3601、3702、4105、4901、5101、5301、5402、5403、 5504、6202、6402、6602、6702、7802、7901、8701。1.2 按规范检查条款自查结果1.3 按产品生产过程要素提出需求(自报) 1.3.1 人员: a) 缺少生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库管员。

b) 需要组织学习新规范, c)学习无菌操作规范, d)其他相应岗位需要的特殊培训. 1.3.2 环境: a)生产厂房所处环境卫生条件太差,难以杜绝蟑螂、老鼠、蚂蚁等小动物从通风口等处进入 洁净间。

b)洁净间内湿度太大,阴雨天难以控制湿度达标。

c)按照新规范要求,需要增添男女淋浴间。

d) 检验室面积太小, 按新规范要求应该增添一间阳性室, 需要另找地方重新设立检验室。

1.3.3 设备 a) 生产设备存在运行不顺畅、效率低下等多项问题,需进行检测、改进或维修。

b) 压泡罩机压出的泡罩密封边缘密封不连贯, c) 灌装机剩料多,灌装过程经常需要调整机器,灌装头太少,灌装效率极低等。

d) 需要建立起设备台账、设备技能档案、维修检定计划、以及相关记录。

e) 需要增添部分检验仪器,例如十万分之一的电子天平等。

1.3.4 文件 a)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新规范对比,在文件体系上有较大的变动和增加。

b)有很多缺少的文件需要编写补充; c)另有一些已有文件需要根据新规范要求内容进行修改。10 GMP人工晶体科:人工晶体科根据“GMP 检查表”对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管理职责 ① (*0403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没有互相兼任) 。这个问题上次苏州药监 局孙处已经提出,整改牵涉到公司质量管理整个的组织结构。

2. 资源管理 ① (*0901 企业的厂房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规模、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否相适应) 。

无菌检测厂房不符合 10 版药典的要求。

② (1303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否符合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目前洁净区没有湿 度控制的手段,因此在冬季无法达到 45%-65%的要求。

③ (1401 洁净室(区)的墙面、地面、顶棚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无霉迹,各接口 处是否严密,无颗粒物脱落,不易积尘,便于清洁,耐受清洗和消毒) 。目前洁净室由于使 用时间较长,地面塑胶破损严重,门、水池等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和锈迹。地面上有 电线、气管拖在地上,要架槽管。

④ (1404 是否有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目前防虫设施还没有。

⑤ (1502 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工艺用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是否经过验证,是否按 文件规定进行控制并记录) 目前对工艺用气已加装气体净化处理装置, 。

但验证报告为完成。

⑥ (1601 企业是否有洁净室(区)工艺卫生管理文件和记录,工艺卫生管理文件是否包含下 列内容) ,缺设备清洁规定;工装模具清洁规定;工位器具清洁规定;物料清洁规定;操作 台、场地、墙壁、顶棚清洁规定;清洁工具的清洁及存放规定;洁净室(区)空气消毒规 定;生产现场清场规定;消毒剂选择、使用的管理规定等。以上文件需尽快制定。

⑦ (1702 对洁净室的监测是否按规定进行了静态或动态测试,并进行记录) 。目前只有静态测 试,需要增加动态测试。

⑧ (2001 是否建立对人员清洁和进入洁净区的要求,并形成文件) 。

a) 应在二更增加隔断,以界分洁净区域。

b) 在二更后进入通道时,应增加风淋设备。

c) 净化车间空气净化设备高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净化工作台中的高效过滤器因使用时 间已经较长,需要更换。

d) 应安装净化室间以及净化室与非净化区域间的通话装置。

e) 建立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手消毒的文件。

⑨ (2102 工艺用水的制备、输送或传递是否符合规定) 。

a) 改造净化水系统中的储水桶为不锈钢,增加储水罐的在线清洗喷淋头及呼吸过滤器。

b) 更换去除水处理系统中老化的 PP 管、不符合要求的金属管道(镀锌管) 。

c) 改造到使用点的管路,改单向为循环,避免死水段超出要求。

d) 建议将“二级反渗透”设在混床之后,并在该“反渗透”之前设立保安过滤器,过滤精 度 1μ m-- 5μ m。

3. 设计开发11 GMP从三十一条到四十条,我们的设计程序很不规范,相关文件缺失较多,需重新全面的整理、规 范,工作量较大。

4. 采购 ① (4301 重要采购产品的采购文件(包括与供方的协议)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述是否符合采购 文件的规定) 。

② (4302 采购文件中是否对采购信息可追溯性要求做出规定。采购记录是否满足可追溯性要 求) 。

③ (4402 采购品若是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则采购品是否与经过生物学评价的材料相 同。如果变更材料的供方,则应提供该材料等同的资料和确认报告,应验证后续工序对生 物材料的影响) 。

以上三条需对人工晶体初包装(塑料内盒) 、透析纸袋进行重新规定并做相应验证。

5. 生产管理 ① (5901 企业是否规定进入到洁净室(区)的零配件、物料或产品进行清洁处理的要求和措 施。如不需要清洁处理,如何控制初始菌水平) 。需增加相对应的文件要求。

② (6001 企业是否根据生产工艺制定清场的管理规定并保持清场记录) 。需要讨论如何实施, 并增加相应的文件。

③ (7701 上述区域是否选择一种以上的消毒方式,定期轮换使用,防止产生耐药菌株,并进 行检测) 。目前只有一种方式,需增加不同的消毒方式并检测。

6. 销售和服务 ① (8601 产品销售或投标前,企业是否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包括顾客的、法规的和附加的 其他要求)进行评审或确认。并保持记录) 。目前无评审记录。

② (9001 企业是否建立销售记录,销售记录的数量与生产记录是否一致,是否能追查到每批 产品的售出情况) 。12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17683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