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新制度经济学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时间:2022-05-30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 副本

1. 新古典经济学:指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初到 20 世纪 30 年代以边际分析方法和原则 为特征的各种学说 (新古典经济学实际涵盖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 经济学之间西方主流经济学, 这种经济学构成后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切命题和基本分析方法都包括在最初由瓦尔 拉斯提出的、至今发展为“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市场一般均衡体系 中) 新古典的内核 内核: 内核 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 新古典的保护带 保护带: 保护带 主体面临特定环境的约束; 主体拥有特定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研究特定的相互作用的方式。2.NIE 的基本假设 1.对经济人假设的拓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 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行为的假设3.机会主义行为:所谓机会主义行为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 机会主义行为 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威廉姆森看来,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 尽最大能力地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 自私且不惜损人, 只要有机会, 就会损人利已,这就是机会主义)4.关于交易的类型:1, 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买卖的交易过程必然存在谈判和交易后可能发生争执的问 题。买卖的交易的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2, 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交易双方是 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含有一定谈判成分。管理的易的一般 原则是效率。

3,限额的交易,也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在限额的交易里, 上级是一个集体的上级。5.交易费用内涵的界定交易费用, 就是在法律意义上和有形的意义上的转移发生时所产生的 各种金钱的和非金钱的代价。

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实际上既包括给定 制度条件下的交易的代价,也包括建立、维持或改变体制基本制度框 架的费用6.交易费用的具体测量方法及评价 方法:沃利斯和诺思采用了两种方法测量。第一种方法对公共交易部门和公共非交易部门分别计算。

公共交易服务部门的交易费用的规 模由政府的交易活动的支出价值来测量。

非交易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规 模的计量与计算私人非交易部门的方法相同。

第二种方法简单地把整 个政府都视为非交易部门,然后计算与交易相关人员的酬金。第二种 估算方法的结果比第一种估算方法的结果低。 评价:沃利斯和诺思的总量交易费用测量方法的不足主要是,他们 所谓交易费用总额在实质上是市场上可计价的各种交易性产业的价 值加总,而没有将各种非市场化的资源损失包括在内。因而,他们的 总量交易费用的测量显然是不全面的。7.外部性的分类:1 从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可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2 从外部性的产生领域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

3 从外部性产生的时空可分为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

4 从外部性影响的范围可分为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

5 从外部性的方向性可分为单向的外部性与交互的外部性。交互 的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就是双向外部性。

6 从外部性的可分性可分为可分的外部性与不可分的外部性。8.外部性的后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经济的外部性不能为市场所涵盖,它必然 导致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产生种种扭曲, 其结果是整个经济的资 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9.X 非效率理论:X 非效率 非效率是指独家垄断下企业经营目标偏向于守成而非进取,从而造成效率低下。垄断企业不仅会造成低配置效率, 而且会造成缺乏动机、有机会不利用的 X 低效率。10.寻租与设租:寻租是社会中的个体利用合法非法手段获得特权以占有租金的活 寻租 动。而设租 设租是权力个体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行政管理过程中 设租 阻止供给增加,形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人为的供给弹性不足,造成权 力个体获取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和条件11.7PMC E** MRp+MEPxE* D=MRp0Q*Q**Q8PMCp+MD MCpPxE**E*d=MR0Q**Q*Q12.科斯三大定理1.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权利的初始安排向新的 安排转变(即人们交易产权)不存在代价和阻力,即使初始安排对于 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来说是不合理的, 市场机制也会无代价地 改变这种安排,将资源配置到需要的领域和最有用的人手里,以解决 外部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 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 因而产权初始界定会对经 济效率产生影响。

3.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 产本身是有成本的。

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 由此带来的收益的比较,其中,净收益最大的制度安排就是最佳的选 择。最佳的制度选择自然也意味着最大的经济效率13.产权界定和收入分配不同会不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产权界定和收入分配不同会不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产权界定和收入分配不同会对人们的公平观产生影响,这 会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权界定和收入分配不同还会影响市场需求结构,导致许 多方面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14.产权的含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 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15.财产的概念及四个必备条件:1.财产的概念。财产是与主体相分离或相对分离、能够被人们拥 有、对人们有用的、稀缺的对象,是人们建立产权关系的客观基础。

2.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 主体(人或人的群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 拥有并被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③必须对人具有使用价值。④必 须具有稀缺性。16.产权制度的概念: 所谓产权制度, 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 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17.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区别与关系产权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而产权制度则是产权关系的法 律硬化形式。18.私有产权共有产权的概念区别及特点:1.私有产权: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 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的产权安排 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 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则称这种产权为共有产权 3.产权的特点:就私有产权而言,它主要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 可让渡性和清晰性,共有产权则具有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不可让 渡性和不清晰性 4.区别:共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相比,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共有产 权在个人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即完全重合的。19.产权安排的多样性及原因:? 第一,资产本身的稀缺程度。一般来说,越是稀缺的资产越容 易被确立为私有产权。反过来,不稀缺的资产就容易处在共有 产权的状态。

? 第二, 资产的属性的多样性。

有些资产可以采取私有产权形式, 有些则不适宜或不可能采取私有产权形式,而只能采取共有产 权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资产的属性决定的。 20.科斯的公司理论:企业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出现的;在企业外部,生产是由价格运动引导的,而价格运动是由市场上的一系列交 换来协调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换被消灭了,企业家代替了市 场机构;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节约了社会成本。21.中心签约人(描述性定义,自己总结) :企业家:中心签约人人力 技术 管理中心签约人 Central Employer股权 资本债权 资本土地产品 或 服务202011/6/4根据企业的合约理论将技术 人力 管理 股权资本 土地等生产要素 通过合约方式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生产产品和服务的 企业家个人

制度经济学重点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定:人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 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机会主义倾向, 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的发展:他将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 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 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统经济理论的三大柱石是:天赋要素、技术、偏好。

制度是第四大柱石。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具有超凡解释力的原因:放宽了新古 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

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引入制度因素分析修正了新古典 的缺陷,但其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新古典经济学。诺思说,新制度经济 学保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和竞争等理论,修正了理性的假设,引入的时间维。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制度的分类:第一,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第二,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 风险的制度;第三,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第四,用于确立公 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公共物品——一个个人消费这些物品和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 费。

为什么说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 制度作为一种公共规则, 是就制度的最终状态来说的。

可能开始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规则。

非正式约束: 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 有持久生命力, 构成代代相传文化的一部分。

意识形态及其重要性: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关注其经济功能。意识形态 是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第一,节约交易费用;第二,激励功能;第三,约束功能;第四,保 持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第五,调节经济运行;第六,降低正式制度的执行费用。

正式约束: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关系:一,从变革的速度来看,正式约束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 化,而非正式约束的改变却是长期的过程。二,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一些正式约束尤其 是那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 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的。

但是非正式 约束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 其可移植性就差很多。

一种非正式的规则能否被移 植,重要的是看被移植过的文化遗产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如果相容,规则的引入,会降 低制度变迁的成本。第三,二者“共同影响” 。正式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 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二者对经济发展的“共同影响”是很难分割 的。

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规则)的人作出相应惩罚或奖励,从而 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

检验实施机制的有效性: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制度稀缺源于制度供给的有关约束条件。

制度需求压力的资源稀缺 性。制度稀缺根源于制度安排的非专利特征。制度稀缺是制度比技术手段具有更强的“资产 专用性” ,因而导致制度稀缺。制度稀缺还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创新环境等因素有关。

制度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具有经济价值;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有利于 外部经济内部化 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选择) :组织类型分类: (1)在稀缺经济和竞争环境下,制 度和组织的连续的交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之点; (2) 组织和企业家的最大化活动决定了 制度变迁的方向; (3)制度与组织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

制度变迁的源泉: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 成本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等 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那些决定经济长期演变的途径,还涉及一个 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引致创新、分担风险、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以及解决社 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

有效制度是如何为组织提供适应效率的呢?第一,有效制度允许组织进行分权决策,允许 试验,鼓励发展和利用特殊知识,积极探索解决经济问题的各种途径;简单地说,有效的制 度应该为组织提供一种创新的机制。

制度作为一种重复博弈的规则, 其主要功能就是为组织 提供一种适应外部不确定世界的“适应效率” 。组织加上有效的制度就能在复杂的竞争和不 确定世界里生存和发展。第二,有效制度能够消除组织的错误,分担组织创新的风险,并能 够保护产权。任何组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不确定世界里,都有可能犯错误,问题不在于组 织该不该犯错误,而在于我们的组织是否存在消除阻止错误的机制和制度安排。

阿瑟认为一项技术的路径依赖过程中的自增强机制来源通常有四个:1、高昂的建立成本或 固定成本.使得对这项技术的进一步投资会得到高回报,大批量生产将分散固定成本,从而 降低生产的单位成本。

由于建立成本或固定成本很高, 此时个人和组织固执地认同和坚持一 种选择。2、学习效应。人们一旦掌握了复杂的新技术,就可从继续利用中得到更高的回报。

在不断地使用中,个人还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并可能激发相关的创新活动。3、合 作效应。

一是一个人的收益因其他人也采取了同样的技术选择而增加; 二是一项技术因相关 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促进。增加对一项技术的使用,可以鼓励人们对相关技术的投资。这反过 来吸引了更多的人使用这项技术。4、适应性预期。人们对某项技术的预期有一种自我实现 的特性, 认识到这种技术未来还会继续流行, 个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努力使这些预期实现。

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论述) :诺斯认为,路径依赖是对经济长期变化作分析性理解 的关键。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展的差异。诺斯对为什么 一些国家富裕而另外一些国家贫困进行了分析,他的结论是: “由于缺少进入有法律约束和 其他制度化社会的机会, 造成了先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 初始的制度选择 会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 因为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 总比另辟蹊 径要来得方便一些。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利益因素。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 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

或者说, 他们对这种制度 (或路径) 有着强烈需求。

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如 果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形成以后,制度变迁就可能变成“修修补补”的游戏了。因此,新 旧体制转轨的国家要不断解决“路径依赖“的问题。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由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四大部分 构成。其核心思想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能够提供适当个人激励和有效的产权制度,有效率的 标准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创新的潜在利润大于预期成本; 国家是界定并实施产权的单位, 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增长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 责;意识形态具有克服“搭便车”并节省交易费用的功能;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人们 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 潜在利润:又称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通俗的讲, 主体现在在 A 制度中无法获取这种利润 ,除非 A 制度变成 B 制度。因为这种外部利润存 在于 B 制度中。只要这种外部利润存在,表明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

外部利润的来源: 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 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利润;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

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简答) :1、潜在利润的增加(制度变迁会导致原来未存在的外部效 应产生,也使风险得到调整,交易费用降低,报酬递增的新技术得到应用。

)2、较低的制度 变迁成本(制度变迁的成本是制约制度变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有许多制度安排很好, 由于其成本太高而无法实现变迁。

)3、制度环境的变化(从理论上讲,一旦制度环境发生变 化,那么与制度环境相关的以下制度安排就不得不做出调整。

)4、没有潜在利润,不可能有 制度变迁,但有了潜在利润,制度变迁还会受制于制度变迁成本。只有当通过制度创新可能 获取的潜在利润大于为获取该利润而支付成本时,制度创新才会发生。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程:第一,由于一些因素的变化,导致外部利益机会出现。或者说,因一 些条件的改变,产生了现有制度结构中所没有的收益。第二,当一些主要行动集团预期到外 部利润的存在, 并创新某种安排以获取这些收益成本要低于可能收益, 他们就有制度安排创 新的动机。否则,即便存在可能的外部利益,但创新成本高于收益,新的制度安排就不会出 现。第三,一旦某种安排被成功的创新,就会有人不断地模仿,从而使得外部利益渐趋平均 化;政府的干预,使得外部利益的一部分,转移到政府及相应的官员手中。

改变潜在利益和成本的因素:1)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用 2) 技术对改变制度安排的利益有着普遍的影响 3)知识的积累和教育体制的发展,使信息接收 主体、 信息收集与传播手段以及信息资料本身得到全面改善, 减少了某些制度安排革新相联 系的成本 4) 一个社会中各种团体收入预期的改变会导致他们对建立新制度安排的收益和成 本评价的全面修正。5)组织费用是团体推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项费用。6)政府权力 的稳固上升以及社会生活的全面渗,明显减少了政府性安排革新的成本。7)社会的行为规 范、价值取向以及政府规模、构成和规则变化等因素。

诱致性制度变迁: 指的是在某种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获利的机会时, 由个人或一群人对 此机会予以响应而进行的自发性的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1)自发性,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有关个人或群体对于原有旧制度安排 的一种自发性反应 2)改革主体来自基层,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基层各个行为人为变迁主体, 正是这些基层的行为人和企业看到了潜在利润, 提出相应的制度需求, 它就为制度变迁提供 了方向。这些人是新制度的需求者,也是制度安排的推动者和创新者 3)获利性,即制度变 迁的发起人只有在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才会被推进 4)具有边际 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个下自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诱 致性制度变迁的策略是保留核心制度的前提下增加新的制度, 或者对外围制度进行部分调整 诱致性制度变迁优点:(1)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机制,改革的速度和路径有可控性(2)具有内 在的自动稳定功能,改革的震动效应在预期内(3)具有内在的优化演进机制(4)激励机制持久 起作用(5)改革的不可逆性 诱致性制度变迁缺陷:改革难以彻底,核心制度难以突破;改革时间较长;改革成本较大; 改革主体可能出现逐步移位;导致“双轨制”长期并存,加大政府和官员的“寻租”空间。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或法律引入的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1)强制性,即该制度变迁靠国家的强制力予以推进,是统治者维持 的一套规则 2)快速性,强制性制度变迁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以国 家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3)程序是自上而下,因为政府 是制度变迁的主体,程序是由政府制定后,由各级地方政府或部门来推行,直到制度开始起 作用 4)复杂性,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为什么国家需要推进强制性制度变迁?一,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统治者至少 要维持一套规则来减少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第二,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而公共品一般 是由国家“生产的”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政府生产公共品比私人生产公共品更有效,在制 度这个公共品上更是如此。第三,弥补制度供给不足。诱致性制度变迁会遇到外部效果和搭 便车问题,由此使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量,即制度供给不足。

强制性制度变迁优点:1)推动力度大。政府作为变迁的主体,对制度安排的力量较大。2) 制度出台的时间短。3)能够保证制度安排较好的运行。4)对旧制度的更替作用巨大。

强制性制度变迁缺陷:一是低效性;二是“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三是制度破坏性大;四 是社会震荡大;五是风险高;六是违背了一致性原则。 两种制度变迁类型相互补充: 当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时, 由国家实施 的强制制度变迁来弥补; 制度是有层次的, 有些必须国家供给, 有些由于适用范围是特定的, 他们只能由相关的团体来完成。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互区别:1、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 主体是个人或一群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其政府。2、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

诱致性制度变迁主要依据的是一致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故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遵从率较高。

强制性制度变迁优势在于能以较短的时间和速度推进制度变迁, 还能以自己的强制力降低制 度变迁成本。3、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外部效果和 “搭便车”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违背了一致性同意原则。在某种意义 上讲,一致性同意原则是经济效率的基础。某一制度尽管在强制运作,但它可能损害了一些 人的利益,这些人可能并不按这些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故这类制度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宪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 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现存制度安排;规范性行为准则;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 国家: 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

其主要 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国家是一种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

诺斯悖论(名词) : (诺斯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 的根源) ”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国家介入产 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 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退。

诺斯悖论实质: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国家办不成的事情,但是有了国家又会产生很多 麻烦。国家作为一种制度结构,依靠其垄断权力和暴力,向社会提供安全和公正。但国家的 运转又需要资金来维持,这又要靠公民对国家纳税,从而对个人财产造成某种程度的侵害。

如何理解诺斯悖论?1、关于统治者双重约束问题(1)交易费用约束(2)竞争约束 2、关 于无效率产权结构形成的原因 (1) 统治者偏好的多元性和有限理性 ( 2) 不同集团利益冲突。

产权的概念: 不是人与物的关系, 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 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产权的特征:1、产权的完备性和残缺性(如果权利的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有排他的使 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的转让权,那它所拥有的产权是完备的。如果这些方面的权能受 到限制或禁止,就称产权的残缺。

)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3、明晰性与模糊性 4、实 物性与价值性(实物性即物品归谁所有;价值性即产权的可转让性和可交换性。过去,我们 过分强调实物性,忽略了价值性;强调了实物管理,忽视价值管理;强调了产权的社会公平 的功能,忽视产权的资源配置的功能。

)5、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 6、产权的延续 性与稳定性。

(产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是有效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产权激励性功能 的根源,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 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收税和补贴(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 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如污染) ;二是总量控制,拍卖资源的空间使用权 (在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过程中, 政府不应该过多的干预环境保护产业和企业的经营活动, 其 主要职责是确立环境保护的标准, 通过总量控制和确立环境保护标准使环境保护变成一种市 场和企业行为。

) ;三是产权界定,从而解决大家的事没人管的问题(在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过 程中,环境问题,公共资源的管理问题,外部性问题等等是我们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解决城 市环境问题除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之外, 更关键的还在于从产权界定入手, 建立有效的激 励机制。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使外部性内在化。把环境与经济利益和市场挂钩,是环境保 护市场化的基本方向。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析摘要: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 总结了新制度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关系,讨论了新制度经 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并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3-0014-04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经济学而成为一门新 的学科,关键不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与旧制度主义者一样,新制度主义者也是从批判流行经济理 论“过于抽象”人手,但降低抽象程度意味着要完全或在很 大程度上放弃建立在确定性和无限理性基础之上的古典和 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放弃这一基本假设的方法论无论是 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说都是意义巨大的。本文首先分析新制 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关系,进而讨论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最后对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进行比较。一、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关 系诺思指出: “我们应注意不断地把传统正规新古典价格 理论与我们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试图 去替代新古典理论,我们的目的是使制度经济学成为对人类 更有用的理论。这就意味着新古典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部 分――特别是作为一套强有力分析工具的价格理论应与我 们正在构建的制度理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新制度经济学 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这种批判并非全 盘的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和扬弃。新 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些有关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设,它隐 含地假设制度是既定的,更多地关注经济的效率而忽略经济 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被新古典经济 学忽略的三个问题: (1)各种可供选用的社会法规和经济组织 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均衡结果。(2)在同样的法律 制度下,经济组织的形式为什么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化。(3) 控制生产与交换的基本社会与政治规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变化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 重点。威廉姆森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说 和微观经济学是一致的。新制度经济学在一些方面对古典经 济学进行了继承,但新制度经济学的“新”也表明在方法论 上有所突破:(1)新制度经济学给出了充分假设,即制度有深 刻的效率因素。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 本质,也在于其独特的管理方式和结构。后者带来了不同组 织类型中信息传递和激励的区别。

(3)新制度经济学使用的比 较方法是两种可行形式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将可行形式与抽 象无摩擦形式进行比较。总之,新制度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 的关系可表述为: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 条件下,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是对古典经 济学关于制度变量假设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新制度经济学流派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制 度分析的路径和传统。新制度经济学更注重从生活的实际问 题出发,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详细考察,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表现出鲜明的特点:第一,重视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以 经济制度的产生、变迁及其作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交易费 用的存在必然会对制度结构及人们具体的经济选择行为产 生影响。显然制度的产生和使用需要投入真实的资源,这里 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交易费用,然而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却经 历了很长时间才被认识到。不仅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 学,即使是他们的批评者也都想当然地把这些制度和交易费 用看成黑箱或无摩擦状态。这与他们在经济研究过程中舍弃 制度变量紧密相关。第二,试图从文化、心理、历史、法律 的角度寻找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基础。制度的一种产生 方式是通过人类的长期经验形成的。当一种经验或习俗被足 够多的人采用时,这种规则就会逐渐变成一种传统并被长期 地保持下去,锁定为一种行为方式或传统习俗。因此,在日 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多数是在社会中通过一种渐 进式反馈和调整的演化过程发展起来的。并且,多种制度的 特有内容都将渐进地沿着一条稳定的路径演变。学者称这样 的规则为“内在制度” 。凡勃仑把制度形成的基础归于思想 和习惯, “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联或 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而思想习惯又是从人类本能产 生的。加尔布雷思则认为,现实的“经济制度”(私有制、货 币、商业、利润等)只不过是心理现象(风俗、习惯、伦理、 道德)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 及其他非经济因素。注重对包括习惯、思想在内的内在制度 的研究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鲜明特点。第三,新制度 经济学一个重要特点是经验和案例的研究。在新制度经济学 的研究中,案例研究非常普遍。案例研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同时,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的研 究,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即小概率事件可能使制度变迁的 路径依赖发生改变。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非常关注“微 观”问题,同时将个案研究提升到“一般化”的层次。阿尔 斯通指出: “借助关于制度的理论知识和现有成果,案例研 究方法常常是推动我们积累关于制度变革理论知识的唯一 方法。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准和理论工具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基准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 理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名字命名的, 其核 心思想是交易成本。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 罗伯特?D?库特对“科斯定理”做出如下解释: “从强调交易 成本解释的角度说,科斯定理可描述如下:只要交易成本等 于零,法定权利(即产权)的初始配置并不影响效率。

”科斯定 理是认识产权功能的理论基准。科斯定理说明,在交易成本 为零的条件下,就所有制来说,无论它是国有或非国有,谁 拥有财产对效益并不相关。而在现实生活中,产权的所有是 同效益密切相关的。科斯定理的力量在于,它指出寻找答案 的路径:究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因素与科斯定理的前提假 设恰恰相反,导致产权与效益无关。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 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 年,著名经济学家 罗纳德?科斯在 《企业的性质》 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 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等条 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 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 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节约交易费 用。他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和分工的 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 组织劳动和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 市场组织劳动和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把若干个生产要 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 而减少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的摩擦,因而降低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了,伴随着市场交易 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 替代了市场。

由此可见, 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 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 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 低。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 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 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等构成。企业 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将市场内部化, 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 用。科斯这一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科斯的 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理论界所忽视,直到上世纪 60 年 代才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重视。尽管交易费用理论还很不 完善,存在很多需改进之处,但交易费用这一思想的提出, 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面目,给呆板的经济学增添了新活力。

它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虚假假设之上的完美经济学 体系的一统天下,为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新的 研究领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经济学更加完善,而且这一 思想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正如科斯本人所说: “认为《企业的性质》的发表对经济学的最重要后果就是引 起人们重视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那就错了。在我看 来,人们极有可能产生这种想法。我认为这篇文章在后来会 被视为重要贡献的是将交易成本明确地引入了经济分析。

” 也许,该理论目前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还有距离,但我们不能 因此而否定其对经济理论的巨大创新意义。四、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区别在 于:前者采用微观、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后者采用宏观、 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前者以科斯定理和交易费用为理论基 准,后者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参照系。新制度经 济学的基本方法论是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为 主。个人主义的方法论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必须由个 人行为来解释。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 的假定予以继承,而不同意其理性人的假定,在现实世界中 由于人所处的经济制度环境的复杂性及人自身能力的限制 性,信息是稀缺的资源,因此总有意识地想把事情做得最好 的人可能会导致:想达到理性意识,但又是有限的。所以经 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就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假 定。在其基本假定之后,他们仍继承了古典的个人主义方法 论,同时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与这一方法论相一致的经济学的 概念和分析方法。如,效用、效率、边际、成本收益分析、 均衡等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和 人所面对环境的理想化假定做出了更加切合现实的修正,并 借助交易费用概念论证了在存在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里,产 权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经济人活动其 中的市场制度有改进的必要而不能被理想化和永恒化的结 论。其对市场现实分析得出的产权理论,成为支撑其整个制 度变迁理论大厦的基石。但其整个学说仍是建立在斯密的功 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经济人命题之上的,其研究 方法本质上仍是新古典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理 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把人类社 会发展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过程,它既阐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产生、 发展及变迁,揭示了制度的动态性、历史性及其演变规律, 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 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分析了微观层面的制度,又 分析了宏观层面的制度及其相互关系,体现了宏观与微观、 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在理论分析中,坚持了从具体到抽 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演绎分析方法。在理论和史实的 分析中,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马克思制度 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社会历史哲学观。马克思的社会系 统观、结构观、发展观、动力观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观, 为其制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哲学工具,使其制度经济学形成 了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宏观的理论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相似处在于: 第一,都注重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都对制度进行了 系统的结构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诺思曾说过: “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 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 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 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性,以 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 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新制度经济学明显地受到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制度经济 学把制度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提 出制度的动态性和历史性,这是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 类社会经济制度产生、演变规律的分析。第二,都强调制度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定义的“制度”即经济 关系与竖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变更不是人自由意志选择 的结果, 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它有自身的运动规律,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制度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与之 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反 之则阻碍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制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 中起决定作用。在 1971 年发表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一文中,诺思明确提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观 点。他说“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生产效率和要素 市场的历史原因。

”在 1973 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中 进一步指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有效 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 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 的活动。

”也就是说,新制度经济学更强调制度的决定性作 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 资本积累等各种因素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它们不过 是由制度创新所引起的某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最终推动经 济增长的表现而已,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制度因 素。五、结论 本文讨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将其与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新制度经济学方法 论彻底改变了人们思考经济组织的方式。从这个层面上说, 有观点把新制度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立成为 三大经济学也并不为过。以科斯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 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弥补了(新)古典经 济学研究问题过于抽象和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的不足,并比 任何其他经济学更能有效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新制度 经济学的方法对分析经济活动和解释为什么经济活动的绩 效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巨大的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常常被称作“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战 略” 。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上看,这一 观点确实值得商榷。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 不同的人、 不同的人种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即使是在不同类型的社 会里,也都大体上遵循着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达国家的现在可能就是落后国家的明天。任何社会或国家 都无法逃脱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早 已证明了这一点。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既不 能完全机械地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也不能视别人的成 功为异类,拒绝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不认真吸取人家的反 面教训;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也不能放弃人类 通行的成功路径不走,而去苦心积虑地琢磨无人走过的千古 绝路;既不能照抄照搬书本知识,也不能放弃人类通向未来 的天桥, 而偏执地摸着石头趟水过河。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没有理由以所谓的 “中国特色” 来拒绝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更没有理由以所谓的“民族特色”拒绝人类社会几千年文明 史浓缩的思想精华。合理地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 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说当前制度经济 学者要做的是中国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制度设计研究,莫不如 说中国制度转型过程中更需要制度经济学者踏踏实实做一 些基础理论研究,然后再运用这些基础弹论上的研究成果, 来对中国社会和制度转型进行分析、验证和预测。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17836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