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自己想学会给孩子教的乐器 为什么说孩子一生必须得学会一件乐器演讲稿

个人总结 时间:2020-05-25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为什么说孩子一生必须得学会一件乐器演讲稿

  郑佳汉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我曾经呼吁:每个人一生,至少要学一件乐器,每个孩子也必须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但是曾经有的成年朋友问我,你看到我现在学琴还来得急吗?她已经40多岁了。我说,想学音乐什么时候都来得及。我曾经在朋友圈看过一个短视频,有一个朋友的母亲82岁开始学吉他,到85岁的时候也弹的有模有样的。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强调,感性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音乐教育一定从童年开始呢?这是由人的心智成长的规律决定的。

  我经常给我的朋友介绍音乐之美,普及古典音乐。我给他们讲音乐艺术的魅力,讲音乐艺术在人的生活当中的重要性,我讲完了以后,基本上所有朋友都很激动,都马上跃跃欲试想听音乐,但我心里很清楚:两个星期之后有多少人记住这件事情,那是令人怀疑的。

  假如某天有一朋友请他去看电影,而这时别人给他一张当晚音乐会的门票,我可以很清楚的判断,他还是去看电影了,不会去听音乐会。为什么呢?因为对他来说,看电影还是比听音乐的吸引力更大的。

  再好的话,也只能唤醒那些原本接触过音乐,对音乐有兴趣的人对音乐的热情。那些从小没有受过音乐教育,没有体验过音乐快乐的人,对音乐的需要就没有那么强烈。

  首先,我想说的是,审美的需要,感性的需要如果不从童年开始培养,成年以后在进行这种教育效果是很差的。

  我国现在正在搞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大学生审美艺术的修养,唤醒大学生,沉睡、麻木了的审美需要,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我认为: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讲,在大学阶段再进行音乐教育,犹如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不是没有作用,有怎样的作用呢?只能激活那些童年受过音乐教育,体验过审美快乐的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你却不能让那些童年没有过任何音乐快乐体验的学生,去重新寻找艺术审美的快乐,到了这个年龄段才开始进行艺术教育,已经很难让这些学生开始对经典音乐感兴趣,对高雅艺术产生渴望感。这里面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养成,都存在着关键的问题。错过了素质养成的关键期之后,才开始进行教育,那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其次,人的素质成长是有一个关键期的。大家都听说过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的故事,1920年,一个传教士在狼群中发现了这两个孩子,带回到人类世界,这个孩子从小被狼养大,没有掌握最基本的人类行为与情感,且不说,没有语言,没有表情,连走路都是爬,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再教育,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他们已经不能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反应模式了。

  这个例子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技能,甚至包括走路、话语这些人类最基本行为能力,一旦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以后,再进行教育效果是很差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的情感也有发展的关键期,以前大家听说过这种说法吗?在现代化的妇产科医院中,剖腹产的孩子生下来以后,一定要做抚摸操,在很多现代医院的妇产科中,这已经是一个规定程序了。研究表明,生产过程中缺少产道挤压的孩子,如果再不做抚摸操,在婴儿期再缺少大量的肌肤接触,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情感发育会完整,会感情冷漠。我们可以看到,成人中有两类人,一类人,在长大成人以后,仍然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有肌肤的接触,他们往往与父母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而另一类人,在长大成人后,父母想和他拉拉手,他都会觉得比较别扭,这些人,与父母的联系,往往没有那么紧密,他们不能想象在这个年龄还与父母有拥抱、抚摸这样的亲密行为。

  肌肤之亲,是情感联系的生物学基础,而童年的肌肤接触,是情感依恋发展的关键期。一但错过这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即便在理性上明白,父母是自己的亲人,但在感性上,还是无法建立那样紧密的依恋关系。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童年的这种联结特别直接、非常紧密,童年的连结在成人之后,仍然表现为优势连结、优先反应,这种童年建立的连结,会变成下意识的习惯性反应,形成人格特征,泛化到所有行为模式中。

  再而,感性的偏好养成,感性能力的培养都特别需要从童年开始。 为什么家乡的水最甜?为什么母亲做的饭最好吃?为什么有些海外游子出国几十年以后,回到家乡听到3岁的时候听过地方戏会热泪盈眶,因为童年的经验对他的影响非常深,所以要想让一个孩子热爱艺术,喜欢音乐,我们就必须要抓住童这个个感性偏好形成的关键期,家长想让孩子将来成人后喜欢什么东西,你就必须要在他童年的时候,就让他多接触什么,并且在接触这个东西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许多老人喜欢家乡的老戏,50-60年代的人,喜欢苏联歌曲,60-70年代的人,喜欢那个时代的歌曲,70-80年代的人,就喜欢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流行歌曲了。道理就在于此,如果家长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也喜欢高雅音乐,那你就让孩子在童年大量感受高雅音乐作品。如果你不做这样的工作,他也会自然而然接触到当下流行的音乐,他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当他到达一定的年龄,对当下的流行音乐不感兴趣的时候,他就要么只能听自己年青时候曾经喜欢过的东西,要么就没有音乐可听了。

  童年的艺术教育,可以把艺术美的感受和快乐埋在内心深处,转化成孩子一种本能层面上对艺术美的需要和对审美快乐的渴望,这是孩子一生需要艺术、需要审美的深层次的动因,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动力,一个人就很难一生去热爱艺术。没有童年的艺术教育,成人以后再进行艺术教育,成本很高、效果很差。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审美教育一定要从童年抓起。

  再者,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结构失衡”,“程序失当”等问题。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与程序失当的问题。

  所谓结构失衡,就是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感性素质培养的严重不足,甚至是缺失就是最突出的代表;所谓程序失当,就是大量不一定非要在童年学习的内容,放到了童年去学习,挤占了许多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

  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一个结构失衡的例子:这里有一个从网上下看到家长给孩子制订的学习计划。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她订的长期计划是这样的:

  “六年级一年要学十本奥数,做六本百科知识,两本语文提高班,英语听力阅读各十本”,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计划具体到每天每分钟,

  “4:20分放学,快速步行40分钟到家,5:00—5:40学校作业,5:40—6:10晚餐,6:10—6:30百科知识,6:30—6:40打乒乓球,6:45—8:00将学校作业完成,8:00—8:30洗澡、吃水果,8:30—9:10做英语阅读听力各一篇,9:10—10:00完成三十道奥数题,10:00—10:30看书或浏览当天报纸,了解时事,10:30睡觉。”家长还强调说:“一旦制订计划,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坚持完成。”

  一个学期下来,执行的结果是这样的——在家长看来他的计划完成得非常成功:“除了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看书看报,还做完了13本奥数,40套数学小升初试卷,英语做了16本阅读、14本听力、2本语法练习、38套小升初试卷,语文完成6本百科知识,1本新题型题库,1本阅读训练80篇,2本提高班。”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家长的计划中,一分一秒都不放过地占据了孩子的全部校外时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时间表中,没有艺术、没有自由、没有游戏、没有交友、没有娱乐,除了考试升学所需要的科目之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个时间表,我推测,家长认为,在孩子通往人生幸福的道路上,是不需要审美感受、不需要放松娱乐、不需要交友亲情、也不需要自由意志的,只需要考试的成功。只要一步步的考试成功,孩子将来就会走向幸福!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程序失当的例子:这是另外一个家长的做法: 孩子刚一岁,嘴里说不出来几个字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教他识字,同时学数数每天规定时间翻识字卡片,学识字,不但有中文字,还有英语单词,两岁的时候,话还说不全呢,就要背唐诗、宋词,幼儿园没有上完,小学课本上的字全学完了。三字经、百家姓,随便从哪开始,熟练得倒背如流,指着地图能说出国名,认识国旗,各国首都城市名张嘴就来,圆周率背得出上百位,甚至化学元素周期表,只要你说得出来名称,他就马上告诉你是第几号。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四处炫耀,逢人介绍早期教育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看看后来,到小学毕业的时候,这个孩子又是什么样呢?字,不比别的孩子认得更多;算术,不比别的孩子好;语文成绩也并不突出,当初能背的唐诗宋词没剩下几首,剩下的几首,对诗词意境与内容的理解也不比其它孩子强,三字经虽然还会背,但是一句也说不出来到底什么意思;英语也不比其它孩子强多少。

  我认为,在第一个例子中,教育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一些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素质——特别是感性的素质被完全忽略了。第二个例子中,则是典型的教育内容程序失当的现象。为什么是程序失当呢?就是家长在孩子的童年,安排了一些并不适合在这个年龄段学习教育内容,童年期大量的知识教育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得不偿失。

  这个两个例子,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早期教育要尊重人的心智成长的规律。太超前了,超越了心智能力发展成长阶段的时候,你的教育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的。而在这个素质养成的时期真正到来的时候,再进行适当的教育会使你事半功倍。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我从来不反对孩子去背唐诗宋词,但如果这个孩子根本没有语言概念,既不知道这个语音符号指代的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其中包含哪些意境是什么,更不知道他引申的含义与思想是什么?那让他背唐诗宋词,背的就是音节,这和背圆周率,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花那么多时间去背这些音节,你觉得意义何在?小孩确实需要进行语言类内容的教育,但是语言类内容的教育不应该超越孩子的理解范围;过早地给孩子安排超越了孩子理解汇范围教育内容,是事倍功半的教育。

  我想举的例子是一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是没有零的概念的。让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数数,请所有的家长记住,孩子其实就是在发音,他并不知道这些语音与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有很多时候,对孩子进行的教育,都是超越了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的无效教育,既没有达到家长所希望的教育效果,又浪费了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

  缺少科学依据的所谓早期教育,使得中学教育——大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婴幼儿教育——儿童化,这正是教育程序性失当的表现。

  我想强调的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应该把感性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而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感性教育的后面,特别是没有必要把高年级就会学到的知识,放在低龄阶段学习,

  更没有必要,强迫让孩子背诵记忆那些他根本就不理解,将来也没有什么用东西,将来万一需要,也可以临时查查就行了。

  在我看来,在学龄前阶段,音乐、美术、体育是远比语文、数学、英语更重要的科目。

  我们应该把语文、数学、英语放在小学时候去学,完全来得及。

  最后,基于以上认识,我要告诉各位尊敬的家长的是:要把音乐的教育等艺术教育,放在和语文和数学的一样地位上去重视,特别是在孩子的童年,最早应该开始的教育,就是音乐教育,而学琴就是这个教育最有效的抓手。所以,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小学4-6年级必须要学习乐器,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制性标准,在我国也有很多远见卓识的学校领导在执行这种教育的理念,甚至有些农村的老师都让自己的孩子学吹笛子,我想这才是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工作者。

  我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孩子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孩子的感性能力、感性的素质和感性的智慧,让孩子拥有更丰富多彩的幸福人生,让孩子拥有更强的社会生存竞争能力。

  这就是我对孩子学琴意义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一个孩子一生一定要学一门乐器,童年为什么一定要接受音乐教育的核心原因。

  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5478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