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乒乓少年结缘冠军梦】 梦结缘

年度总结 时间:2023-04-30

【www.zgzsclpt.com--年度总结】

  2004年4月1日,本年度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联赛在杭州平湖拉开帷幕。在第二日的争峰中,首日以黑马姿态亮相的陕西至善栋梁女乒遇到了劲敌八一队,结果以0:3完败对手。八一队一号主力、现役国家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杨杨为八一队的取胜立下了头功。这一消息被杨杨家乡媒体――陕西《华商报》报道,冠以一个趣意十足的标题《陕西娃打败家乡球队》。
  适时,本刊记者对杨杨父母育儿之道的采访刚刚按下STOP键,无疑,这一胜利成果再次对杨杨父母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最真实的诠释。
  杨杨,这位建国以来陕西省走出的第一个进入国家队的乒乓球运动员,1989年1月出生于西安一个体育世家,父亲在西安武警工程学院训练部工作,母亲是西安市少年宫体育部部长。从在运动场上蹒跚学步到4岁半时正式上乒乓案挥拍,到1999年在西安召开四运会期间的友谊赛上与乒坛泰斗王涛对垒深受鼓励,再到2001年正式进入八一队、2004年2月正式入编国家二队,期间15年的磨练和造就,杨杨的每一步成长无不渗透着双亲的培育和教导。
  
  健康才是养育孩子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目标
  
  当然我首先想确证的一个问题是,杨杨走上乒乓之路是父母的引导还是自发的兴趣?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问题对于杨杨的父母来说,似乎是多余的。
  妈妈的话:我生杨杨是在预产期前两天才回家休息的。一过满月就上班了。孩子白天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晚上我和他爸爸回家,孩子就由我们带。我热爱体育事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着乒乓球教练,从未间断过。以我个人的发展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不成功,我这一辈子都不成功。因此无论工作再忙,我仍然坚持每天能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愿望就是孩子全面地健康成长,不论将来做什么,她在她自己的领域应是一个成功的人。
  爸爸的话:杨杨生下七天的时候,我就用双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一下一下地拉她起来,或者用手掌托住孩子的脚板,她一蹬我一推。每次洗完澡要进行提脚倒立、床上打滚儿的活动。那时候头都抬不起来呢!刚学会翻身后,常把她放在训练馆的地板上,在她面前滚球,孩儿就把肚子挺起来,四肢张起,先是乱晃,不久就会爬了。那时候,我们还只局限在对运动的原始认识上:一是促进新陈代谢,身体健康;二是通过对身体肌肉、皮肤的直接刺激可以增强孩子对力的传导的敏感性,长大后肢体灵活受伤率会大大减少。
  妈妈的话:4岁多时,觉得孩子肢体灵敏,动作协调性好,让孩子打乒乓球只是试试看。一打,孩子可能觉得这种肌肉上的震动和收放与在胎儿期从母体中的感应一致,就非常快地进入状态。
  爸爸的话:每一次面临选择,我们都不做决定,完全尊重孩子。杨杨幼年时没有上过幼儿园,5岁半上学前班,小学期间各科成绩都很好,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和区级“雏鹰好少年”,是西安市十佳少年。11岁时小学才上到五年级,该做选择了――如果将来要做一个职业运动员,舍不舍得放弃学业?杨杨自己想了几天,做出决定:打球。
  妈妈的话:要说父母一点都不参与一切由她自己那也肯定不行。及时提醒、开导、鼓励和支持是必要的。
  爸爸的话:杨杨从小和小伙伴很友爱,这与她的性格有关。我曾为杨杨人生道路上没有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体验不到挚朴的同窗之情颇觉遗憾,杨杨倒自信地说她有五湖四海的队友呀。
  妈妈的话:杨杨在爷爷奶奶身边时,难免被宠过了头。三岁时送去幼儿园,两天后,不去了。原因是奶奶嫌幼儿园的阿姨照顾不好。4岁多时我看着孩子娇气、任性的缺点,坚决把孩子带了出来,无论多难都要自己带。刚开始,母女都受了一些挫折,经过坚持,再加上经常和训练的小朋友在一起,自己就变化了很多。
  爸爸的话:我们是搞体育的,因此更多地发挥了我们的所长。但如果杨杨当初选择了学习――高考或是留学,我们一样是尽全力支持的,虽然我们在学业上很快就指导不了她了。其实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正是为孩子塑造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时期。而这些东西不是面对面坐下讲讲就会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很多父母只懂得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意识,这都是很自私的。如若今天杨杨决定重新回来学习文化知识,我们一定不反对,孩子渴求知识,同样能很快取得好成绩的,况且以她今天在乒乓生涯上取得的成绩对于将来仍是一种对自己的信心和动力,而且这十几年来的培育,杨杨拥有一般少年无法企及的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一点对于杨杨今后的人生,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健康包含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道德四方面的健康,这些在5岁入学前父母就就应该完成这个素质教育基础。入学以后就是检验家长的教育成果的时候了。
  
  培养孩子的使命感,为孩子注入精神动力
  
  小杨杨也喜欢布娃娃、巧克力,跟着妈妈逛公园吗?少年的杨杨也喜欢追韩星穿韩装QQ聊吗?――这些离杨杨和她父母的生活并不远,但距杨杨的理想太远。
  妈妈的话:在1999年四运会期间,我们陕西选派杨杨在友谊赛上与国手王涛对垒。王涛父亲充当裁判。打完两局,王涛夸说是块好料,问她:“想不想当世界冠军呀”,杨杨自信十足地说:“想”!从杨杨开始打球,我没有常把‘为国争光’的话挂在嘴上,而是经常给她讲容国团、邓亚萍、刘国梁的故事,这些世界冠军正是和我们一样黄皮肤、黑眼睛的同胞。
  爸爸的话:兴趣一旦成为理想就意味着责任。我们认真投入自己的工作是为国家做贡献,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也是为国家做贡献。这是一种渗透。
  妈妈的话:杨杨上学时为方便训练,和我住在少年宫分给我临时住的宿舍。到冬天房顶上都挂着冰溜子,非常艰苦。许多人不理解:有家不回,逼着孩子受罪。杨杨却从未叫过苦。放学回来马上学习,吃完我给她蒸的三个鸡蛋就开始练球。我和她爸爸陪练。后来,在省队请教练学习,她爸爸一下班骑40分钟摩托车来少年宫接了她,然后再去省队练球,风雨无阻。2000年小学毕业后离开我们到北京打球,几年来春节期间照练不误。白天去会师朋好友,晚上别人家里都在看联欢晚会,我们陪孩子在球馆里练球。为了实现理想,杨杨对自己应有的娱乐和休息宁愿放弃。她不觉得这是牺牲,她得到了,技术的进步足以令她自豪!
  爸爸的话:现在上一节课是12.5元,有的家长觉得贵。杨杨99年在省队练球,一节课50元,这个钱我不说多少,我认。不就是大人把该抽的烟不抽了、该穿得衣服穿朴素一点,总之能省就省嘛。孩子选择了自己的路,家长既然要支持,就要全力投入,尤其是资金。过些年后,别人站一圈是观望者,咱孩子成长起来了,就觉得钱投入得值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孩子后来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父母只要尽力了,就会受到儿女终生的感恩。
  妈妈的话:我很严厉,杨杨爸爸更温和一些,善于讲道理。但不管我打过她骂过她,她知道妈妈是永远的支持者!高强度的训练和枯燥的生活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来说,肯定是压抑的。情绪的波动、情感的需求、训练中的挫折,大孩子的心事都会跟妈妈讲。我们每次去看望她,不是吃喝玩乐,完全是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孩子需要排解外来因素给内心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她走上成功的必经之路。通过一次次的经历,孩子成熟了,更能把握自己了,她的精神动力更强大了。
  
  尊重,但绝不纵容
  
  孩子毕竟是孩子,除了承受训练的艰辛之外,难道还真得要受爸妈的责罚?
  爸爸的话: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师长。尤其是入学之前的教育工程任务最为艰巨。玉石不经雕琢怎么看都是顽石一块,可怎么雕呢,都成龙成凤?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这就是尊重的问题。家长自身素质、家庭环境关系着孩子的成长和命运。不尊重孩子的性格、智力倾向盲目施教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杨杨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乒乓球,自身条件也具备,加上我们对孩子的充分尊重、民主教育,一路走下来还算顺利。有的孩子一开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倾向,家长就让孩子各个班都学,一圈下来,父母和孩子可能都知道该干什么了。
  妈妈的话:有时,也会因训练疏忽,一周下来难见长进而挨打受惩罚,挨了打还要反省写检查,反省得认真、改进得快就有奖。既打就真打,在我办公室,有时陪孩子来练球的家长看见不忍,就替杨杨求情。我打,就是要她明白妈妈为什么生气,自己认识到哪错了,怎么改。我打完孩子不去哄,有的家长找完孩子又把孩子抱在怀里一块哭,一边后悔一边哄,我觉得这很不好。每个人从小必须学会自立,包括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爸爸的话:光打不行,自尊心都被打没了。教以理,育以爱。我和杨杨她妈在这方面注重点不同,但在孩子面前即使有异意,也不会当下拆台袒护孩子。怎样恰到好处,每个孩子、每对家长的气质和素质不同,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招,才能“点石成金”。
  妈妈的话:不论对待工作、学习还是他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样板。我们大人有缺点,积极改正,孩子有缺点,不护短。不管师从哪位教练,队友的批评和教练的指正一样,我们认真听取。
  
  实力加信念才能成功
  
  戴丽丽(八一队杨杨的教练):杨杨的个性很强,不怕苦不畏难,悟性也好,是很有潜力的,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即个人的潜力和乒乓事业发展的大环境的冲突。但无论杨杨在乒乓事业发展如何,在她整个人生中,乒乓运动带给她的拼搏和坚韧的精神会使她受益终生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未必是真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前面的路况绝不可能是平坦无阻的,而胜利的长跑者,起点只是积蓄应付各种险境的技能和信心的阶段,只有坚信自己、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最终才能成功。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nianduzongjie/24420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