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电视散文的生存空间新探]夹缝中求生存 的上一句

其他范文 时间:2022-10-27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摘要】电视散文属于一种独立的电视节目形态,其重要特征在于审美性。在当下的电视节目竞争下,电视散文正呈现式微之势。因此,需要结合电视发展的新特点重新定位电视散文,电视散文的创作也需要主动借鉴各种电视节目中新的元素,通过不断的借鉴和吸收,让电视散文这种节目形态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电视散文;印象;宣传片;生存空间
  
  电视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屏幕形态,在荧屏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是继音乐电视之后出现的一种具有典型审美属性的电视艺术形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节目形态曾一度繁荣于各级电视频道中,并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电视散文作品,如刘郎的《西藏的诱惑》和《苏园六记》等。这些优秀电视散文作品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有影响力、受观众欢迎的电视散文栏目,如1999年开播的《电视诗歌散文》。至今,十几年已经过去,电视散文在今天的命运,相比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当下电视节目整体走向新闻化、娱乐化的大潮下,为日渐式微的电视散文重谋一条发展之路,让这种当下荧屏中最具审美功能的屏幕艺术形态得以延续,是摆在创作者和研究者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电视散文的内在审美机制
  著名电视艺术理论家高鑫先生给电视散文做了这样的界定:“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散文意境,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1]理解电视散文的核心是,电视散文是“散文的电视化”或者说“通过电视画面表现的散文”。其典型特征是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苏园六记》等作品,凭借优美的文学内容,借助于充满感情的旁白和写意的画面构成的屏幕艺术作品。
  在电视散文的审美接受活动中,特别是抒情散文作品中,电视观众通过对创作者情感的感受和还原来建构自己的审美体验,与创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与传统散文阅读方式的差异在于,电视散文的欣赏受电视传播方式的影响,具有即时性、一次性以及伴随性的特点,读者往往并不能深入屏幕形象细读,这使得观众获得的电视散文的美是一种“印象”之美,即由电视散文的声音和画面给观众形成零散的审美印象。央视的《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的口号就将这种审美特点说得明明白白:“谓之印象,既有稍纵即逝的叹息,又有惊鸿一瞥的铭心;既有水墨式的飘渺,又有锦绣般的绚丽。”[2]该栏目从2004年开始先后推出的《边城印象》、《丽江印象》、《玉树印象》、《南京印象》以及2007年开始的《印象中国》系列等,这些作品从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印象之美”在电视散文的审美机制中成为重要的标准。
  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屏幕艺术样式,电视散文的审美却不能只停留于“印象”之美。电视散文的发展需要明确自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第一,它利用了电视这一大众性传播途径,而电视是当下视觉文化中最活跃的视觉内容形态,电视语言是一种综合性语言工具;第二,散文是文学中情感最为自由的表意方式,融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为一体,“散文的特点就在于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色”。[3]电视对散文进行电视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散文本身的审美特质,凸显作品的审美价值,做到电视媒体与散文文本的有效结合。
  二、开拓电视散文的生存空间
  1.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样式,电视散文不必承担“文学的救世主”和“文学的推销员”的角色,它需要的是利用电视散文本身创作上的优势,充分吸收文学、电视、音乐等元素特性,创作出既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也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屏幕艺术。“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如果把电视诗歌散文比喻成‘舴艋舟’,那就无须承载万吨巨轮的量。”[4]电视散文与传统的印刷媒介中的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电视散文首先是一个电视节目,它的第一属性是属于电视,其遵循的最基本创作规律、审美接受环境特点等都是属于电视的,因此,电视散文的创作必须遵循电视思维,而不是文学思维,它的语言是声音、画面以及声画的组合,而不是文学的修辞、象征和隐喻。
  对于当下电视的生存环境而言,尼尔・波兹曼曾宣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5],电视散文的存在恰是对于这样的论调的一种有力回应。然而,相较于整个电视环境中节目的泛娱乐化趋势来说,电视散文存在的符号意义要远大于其实际贡献的价值,它的存在为当下荧屏留下了一块清新的绿地。与被商业文化绑架的绝大多数电视节目所呈现的娱乐目的不同,电视散文创作的宗旨在于刻写“天地人”,表达“真善美”,描绘诗意的空间,构建“人类心灵的家园”。因此,对于电视散文,不能要求其像商业电视节目那样,完全用市场去检验其价值,它应该被放置于电视节目生产的一个特区,遵循特别的电视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审美属性与商业规律并行,而审美属性应该是第一属性。
  2.找准定位、注重品质。作为电视节目形态的一种,电视散文的发展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深入地研究,更准确地把握接受者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电视散文是依赖于电视这样一个大众传播平台的,而电视观众的群体是最为多样化的,它既有受过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端电视观众,还有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普通观众。这种观众群体的多样性使得电视散文的传播需要面临两个群体的审美检验,一个是注重节目美誉度的高端电视观众的审美口味,另一个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普通电视观众。在这两者中,高端电视观众是电视散文的理想观众,然而其数量只占了电视总人口很小的份额;在目前开路电视的播出模式下,普通大众才是电视观众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观众。电视散文的创作要想跨越这两个具有较大审美差异群体的鸿沟,只有从节目的品质出发,创造一批电视散文精品节目,同时满足这两个群体的需求。
  3.注重声音造型、多手段创作。电视散文的创作要想打破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的只有美丽的镜头而无实际内容的印象,需要调动各种元素,通过声、画的造型方式,使得电视散文作品能够产生对观众更积极的审美召唤。“音、诗、画”不仅是电视散文的构成元素,它们也是电视散文最主要的表现内容和传播载体。在电视散文的创作中要特别注重对于电视声音的运用。电视作为一种冷媒介,与电影相比,它的劣势在于画面清晰度和还原度,而优势在于声音的运用,它可以借助对白、旁白、背景音乐、音效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多样化的表意。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6]在电视散文中,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尤为重要。优秀的电视散文正是通过音乐的准确创作和选择,营造出了作品的审美意境,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如电视散文《背影》中二胡音乐的悲泣之音,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愧疚和思念之情,这种情绪通过音乐中低沉的旋律传达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除了背景音乐外,电视散文创作中的同期声、歌曲等元素也是辅助电视散文表意的工具。如在电视散文《玉树印象・静静的玛尼堆》中,从画面中传来的清晰的流水声和凿刻石头的声音,《背影》中火车汽笛的声音,这些声音元素的出现将观众自然地引入画面所描绘的环境中,增强了观众感受屏幕形象时的空间认知。
  4.与时俱进、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表现的形式上,电视散文的创作应该发挥其表现自由、灵活的特点,积极采用新的视听手段和方式。电视艺术不同于文学等传统艺术,其艺术表现形式受到技术发展的制约,技术的进步和革新会带来新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抠像、分屏、翻页等手段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视听冲击力,而随着今天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电视的影像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不仅带来了电视语言的丰富,更是改变了现代电视艺术创作的思维。学者江逐浪在《电视艺术技术论》中就提出:“电视艺术的思维也与其他艺术的创作思维不同,具有很强的技术性。”[7]利用发挥电视艺术技术的特性,不断采纳新的技术成果和手段,是电视艺术发展的方向之一。近些年的优秀作品已经开始体现电视艺术在技术包装下焕发的生机,如央视电视散文《长征》中分屏技术的应用,电视舞蹈片《扇舞丹青》中抠像技术和电脑合成技术的使用,这些尝试不仅很好地表现了电视散文、舞蹈本身的意蕴空间,而且也丰富了视觉效果,使其成为电视艺术片的经典之作。
  5.创新思维,明确方向。电视散文的发展还要主动借鉴其他成功节目形态的元素和技巧。在当下电视节目形态中,形象宣传片无论从时长、表现形式、镜头语言的设计还是元素构成、审美追求等方面都与电视散文有着相似之处,从1999年山东威海制作的第一条城市宣传片《中国・威海》开始,形象宣传片作为一种城市宣传的名片逐渐受到了关注,它在推广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伦敦的申奥宣传片《Proud》通过巧妙的设计,充满动感的音乐,在竞选展映环节大放异彩,为伦敦最后击败同台竞争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持。今天,宣传片的功能和价值不仅得到了媒体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普通大众的欢迎。
  城市宣传片的成功给了我们创作电视散文一些有益的启发。与电视散文以文学思维为基础的创作模式不同,电视宣传片的创作是建立在广告宣传的基础上,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电视宣传片的创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明确的对象诉求、功能诉求。创作目的明确,使得电视宣传片在创作上注重形式的创新,注重传播效果的实现,因而,电视宣传片在诞生十多年来,其表现模式不断创新,风格不断丰富。南非的城市宣传片《南非一切皆为可能》,利用南非总统姆贝基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串联全片,形式新颖,主题明确;成都的城市宣传片《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一个男子写的一篇散文为主线,将主人公对成都的认识、对成都的情感串联起来,将情感融于画面和叙述的故事之中,在叙述中给了观众对该城市清晰的感受。
  因此,摆脱固有的文学思维的局限,大胆采用新的节目创意模式,明确创作的功能和目的,是电视散文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空间的前提。电视散文曾留给观众许多美好的印象,然而,在今天的电视生存环境中,要想更好地发展电视散文节目,让这样的节目形态长久地存在下去,电视散文给我们的就不能仅仅是印象,它需要更为充分地发挥节目的自身优势,丰富表现形式,打破节目自身的界限,合理地借鉴其他电视节目的发展优势,依据当下节目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开发节目,在更大范围内争取电视观众,让电视散文能够成为适宜当下电视传播的文化节目。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
  [2]2009年《印象中国》系列之《玉树印象》的解说词.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80.
  [4]央视国际.什么是电视诗歌散文[N/OL].省略tv.com/program/dssgsw/20040721/102285.shtml.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
  [6]胡郁青.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导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
  [7]江逐浪.电视艺术技术论[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3,19.
  (王贤波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学院讲师;周晓峰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教师)
  编校:郑 艳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0798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