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电影 电影券

其他范文 时间:2022-11-21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牛津杀手》      有人说着这是披着哲学外衣的悬疑片,也有人说这是披着悬疑片外衣的哲学电影。请原谅,我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哲学电影。电影就是电影,它可以是商品,可以是艺术。但是哲学这么高深的东西,还是留给书本来讲述吧,文字才能更好地表达纵横交错的想法和矛盾之间的相互厮杀。
  不过,除去高智商、推理战争等等元素之外,说说包裹在外的哲学与数学的糖衣也未尝不可。数学可以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在他们看来,数学不仅跟数字、图形相关,根本就是宗教之一种;发展到维特根斯坦的时代,这个杀死了哲学的男人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思索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逻辑、秩序是不是真的那么可靠。他说:凡是不可言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一个去牛津大学读书的高材生,卷进了一宗连环杀人案,凶手仿佛拥有哲学、数学双料博士学位。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么说起来这个电影显得很不易亲近,事实并非如此。话说,女主角的身材还真是不错呢!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台湾偶像剧是我难以忍受的电视节目之一。所以拍过《吐司男之吻》等剧目、人称“豆导”的钮承泽不为我熟知是很正常的。一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让我对他提起了兴趣,稍加查询,原来他当演员的时候也演过《风柜来的人》和《黑金》这般有野心的片子。
  与大热的《海角七号》不同,这部同样是得辅导金支援的片子却没有走清纯的路子。浮躁的社会,装腔作势的政客,无孔不入的媒体,剧中人物想拍一部纪录片叫《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关注的就是如上的现实。武昌街指得是一家位于台北武昌街和中华路转角处的 “鸭肉扁”店。陈水扁不光彩的时候,因为谐音相通,他也被唤作“鸭肉扁”,意思是可以随吃随骂。
  当然,跳出影片中所拍摄影片的故事来看,戏如片名,讲得还是生存之道。那些台湾电影人,颓废中变得愤青,愤怒中变得清醒,清醒后想要奋发之时,面对的却仍然是找钱拍电影的无奈。桌上是白粉,有钱人说:豆导,一口一百万。你吸还是不吸?不吸是生存之道,还是恰恰相反?
  
  《看客(Deception)》
  
  对于一个菜鸟导演而言,比第一部电影中就云集休・杰克曼和伊万・麦克格雷格两位男星更困难的事情,大概就是把电影拍好了。不能奢望每位导演的处女作就达到乔治・卢卡斯《THX1138》那样的水准,本片导演玛索尔・朗根尼加拍MV和商业广告起家,他力图讲述一个好故事,但遗憾的是未能如愿。
  一个生活单调无聊的会计师,遇上一个看起来像公子哥儿的人物。一次拿错手机之后,会计师误闯进公子哥儿的生活,加入了一个上层人士的性爱俱乐部。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作为观众我也保有和会计师同样的想法。我心里默念,来吧,导演,把故事讲得好玩吧,让所有的俗套都滚蛋吧。然后,玛索尔・朗根尼加同志,就迅速把会计师拉进了一个盗窃巨额资金的陷阱,把故事拉入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地步。
  使我对导演抱有幻想的地方,也正是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拍摄手法上,玛索尔・朗根尼加对黑色电影显得很有心得,片中大量纽约夜晚的“描写”确实漂亮。现在看来,功劳应该记在拍过《洛城机密》的摄影师但丁・斯宾诺蒂身上。
  
  《危险思想的自白》
  
  《巴顿・芬克》看起来令人费解,是因为科恩兄弟在没有跟观众打招呼的情况下,就自作主张地把巴顿・芬克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写剧本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如果这电影是一个人的自传的话,看起来这个人像是查克・巴瑞斯。
  查克・巴瑞斯是美国著名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他创办了《约会时间》、《铜锣秀》等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节目。人们喜爱这些节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缺点,即总是喜欢嘲笑别人,嘲笑那些只不过想在电视上露露脸却又缺乏相当才华的普通人。在查克・巴瑞斯主持节目时的兴高采烈中,一定隐藏着深深的不安,不管这种不安是几时出现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查克・巴瑞斯以“自传”的名义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危险思想的自白》。这本书内容离奇,而且包含了大量的虚构成分。比如,他自称是中情局的杀手,总共杀了33个人。所以,他的这本书一直不被承认为“传记”作品。但是,换个角度来想,他的虚构正如巴顿・芬克的个人经历投射到自己编写的剧本中一样,查克・巴瑞斯说杀了33个人,也许是对当初综艺节目的意识不良而作的忏悔吧。
  电影《危险思想的自白》是乔治・克鲁尼电影处女作,从此,他不仅作为一个演员让人刮目相看。说句题外话,他在电影中的造型还真像罗嘉良啊。
  
  《巴黎》
  
  一个有特殊气质的城市,很难逃脱成为电影主角的命运。比如中国的上海,比如日本的东京,比如法国的巴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巴黎两日游,即使远在德州,也不妨碍拍一部片子叫《德州巴黎》,所有这一切的情感用一部电影来说,就是《我爱巴黎》。
  松尾芭蕉这样写松岛的无语之美:松岛啊,松岛呀松岛。一个导演对巴黎爱到铭心刻骨,大概电影名就会变得简洁又简洁,所以克拉皮奇把自己的这部电影就称为《巴黎》。
  巴黎是一个城市,一个背景,一幅地图,一个生活空间。这里既是悲欢离合上演的舞台,也是形成这些悲欢离合的原因,舞台上的演员最终会将这个城市变成自己生存的精神寄托。《巴黎》写了形形色色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身患绝症的舞者、单亲母亲的义工,暗恋自己学生的老教授,挑剔的面包店老板娘,还有从北非来的移民。
  克拉皮奇的镜头看似错过了许多巴黎的美景,但是他将注意力给了一个北非人。这个北非人千方百计想回巴黎,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坐上小船穿越风浪偷渡到法国。很奇怪的是,一个城市的魅力不是通过其居民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异域人对其的向往才能表达的淋漓尽致。
  
  《蝴蝶》
  
  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的前世今生。这句话很美,但是没有考虑到蝴蝶寻找过程的艰辛,以及找到之后结局究竟是圆满还是残酷。
  张作骥的电影《蝴蝶》就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释囚,他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台湾兰屿雅美族人。年轻人回到他的家乡,台湾东北部宜兰县的南方澳、和离岛兰屿。当地有一特种蝴蝶,死前会回到出生地。这个年轻人正如蝴蝶般去寻访他的过去。他发现每一个人,包括长住在日本而最近随父亲回来的弟弟,从来都没有能够自由生活,人人都受到别人控制。蝴蝶寻找灵魂的故事有一个残酷的结局,年轻人在一间小学校园里,了结他的父亲,将半生郁结于心的苦闷倾泻而出。
  这部电影让人想起《海角七号》。南方澳在日治时代由日本人开发,在它秀丽的风光下面,掩埋着一段日本人、台湾人和兰屿雅美族人的历史。可以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对电影上下打量,但最打动人的力量,仍然是蝴蝶寻觅灵魂后却将其撕碎的痛楚。
  
  《蓝色吉祥物》
  
  你可曾好奇过,在大街上给你递宣传单,或者在展会、商场里走来走去、摇头晃脑的吉祥物,在庞大臃肿的包装下,有着一颗怎样或者卑微、或者坚强、或者无所谓的心。我很好奇。所以,《蓝色吉祥物》的故事一下子就击中了我,我应声倒地。其次,海报上那个脑袋又大又圆的吉祥物造型也给电影加分不少,我很难不想起《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的机器人马文。虽然他们的外表一个是蓝色,一个是金属白。
  塞尔曼是一个笨拙的人。通常笨拙意味着如果要做一个好人,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一百倍的努力。他兄弟要去伊拉克打仗,帮弟妹照顾侄子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为了保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塞尔曼不得不接受了一份在他看来很具羞辱性的工作――穿上巨大的蓝色套装,打扮成一个吉祥物的模样,以此换几个小钱。
  我愿意看这个男人在屈辱和拮据中挣扎,但是我更渴望看到他摘下面具回归自我的那一霎那。电影的结尾,那个一无所有的男人为哥哥和嫂子寻回幸福生活之后,开着蓝色的小甲壳虫消失在公路尽头,他不再需要面具了。我唯一遗憾的是,分不清到底是他带面具的时候更勇敢面对了生活,还是不带面具的时候。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1283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