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浅谈国际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编写] 26个汉语拼音正确读法

其他范文 时间:2023-05-30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摘要:文化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编写中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国内和国际上现有的汉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编写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影响到了汉语国际教育在文化推广上的进度和效果。所以,重视文化项目的编排对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建设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的。在选择文化内容和实际编排方面,国际汉语教材应该注意针对性、影响力、趣味性和操作性等问题,这样编排的教材将有助与国际汉语老师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编写;语言文化结合
  �
  一、文化推广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文化推广对于当前迅猛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中之重。这是因为语言是立足于文化的: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三、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在如何对待第二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内部已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汉语国际教育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应该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张英提出应从教学实践出发,区别“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2004),确为的论。在海外汉语教育的背景下,文化教学有别于文化因素教学,文化是第一位的。两者的差异在于: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文化因素的讲解不可喧宾夺主;同样,在学生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的文化教学中,语言也可暂时退居此次要的地位,二者并不矛盾。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就在于要让其他非汉语母语的外国学生理解、使用汉语这一语言,并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
  �
  二、国际汉语教材应该怎样呈现文化亮点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泰斗刘�在这个问题上有这样的看法“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学应是三个层次,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围内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虽不属于本学科但为本学科所设专业(如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所需要的专门性文化知识”⑴。另外,韩秀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目前主要体现于两类教材:一类是语言教材;一类是专门的文化教材。”⑵经过统计,偏向语言教学的教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通过课文、注释、阅读文章等向学生间接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以交际性文化知识为主,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好地掌握语言服务的。其文化部分虽然包罗万象,但分布零散、就事论事、不系统、不全面。而偏向文化方面的教材主要包括《中国概况》、《中国文化面面观》、《中国文化史》及诸如此类的专门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设计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与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教学初衷有出入。
  �基于这样的现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不免会有些迷茫,在教材支撑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开展文化推广,其效果难以保证,而且这是否能有效对于加强语言教学的效果,也不得而知。所以,在编写国际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的方面,我们不仅要将以上两种教材的优势进行整合,更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选择文化内容,并在表现方式上有所注意,既要具有代表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风俗,又要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表现过程中更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就方便了国际汉语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教材。
  �
  三、现有的国际汉语教材在文化编写上的成果和局限性(以《桥梁》为例)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中文化项目的编写体现了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其文化要素主要附着在课文和练习中。《桥梁》的教材采用主课文匹配副课文的办法,在以语言教学为本的前提下融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中语言的原则;从这套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来看,编写者在编写说明总明确提出“注意交际性原则”的这一特点,这同样也可以从课文中的文化因素中体现出来:副课文中的“听力课文”绝大多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听力课文”的内容;而副课文中的“会话课文”更是全部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交际性的原则。文化教学中的对外原则是指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这也可以在《桥梁》中的很多地方得到了体现,如第二课副课文中的会话课文《我该怎么回答》选取的是关于国外汉语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问题以及同中国人的问候方式,这些都是外国学习者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桥梁》这套教材每一课的结束部分即练习的最后一题“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这道题目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中国文化中的汉字文化,日常生活交际文化,教育教学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等等的文化因素,通过练习的形式把相关的文化因子贯穿其中,在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同时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这是《桥梁》这套教材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但是,其不足方面也相当明显,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提出的文化教学原则包含了“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这样的特点,通观《桥梁》这套教材,在这两方面尚不尽人意。因为《桥梁》中文化因素的编写系统性并不强,反而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因此并没有体现“针对性”和“代表性”这两个特点。
  �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文化教材虽然比较丰富,既有针对本科生的系列文化教材,也有针对语言进修生的综合文化教材,还有不受课堂约束的课外阅读读物。”⑶这些教材的针对性大多只是体现在编写思路上,编写者意识到课本使用者的特殊性,在材料选取和语言应用上费了一些心思,但这些教材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内容或过于庞杂,追求完备和系统,或过于专业,这会让语言水平并不高的外国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其学习汉语的成就感和积极性,造成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
  �
  四、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在文化项目编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选取文化内容的范围和重点
  �沙平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指出:“能够诱导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的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因素称作“动机诱导文化因素”)应该在第二语言文化因素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一定要将动机诱导文化因素与大小文化因素或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因素进行类比的话,动机诱导文化因素似乎更多地与大文化或知识文化属于同一文化范畴。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汉字丰厚的文化底蕴,汉语音节铿锵悦耳、词汇丰富多采、语法简捷严谨的语言美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朴实善良的民风,中国大地的名胜古迹、锦绣河山,无不令人叹服、神往,这些大多属于大文化或知识文化的内容,都是帮助汉语学习者克服文化心理障碍,引导强烈学习动机的极好文化因素”⑷。
  �但是,在这众多的文化内容中,我们难以面面俱到地去编排,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到要重点选取外国学生的认可程度高、比较感兴趣的和便于课堂操作的方面。比如,阿拉伯的汉语学生对于伊斯兰教有着强烈的信仰,那么在针对他们编写的教材中就应该较少提及我国佛教、道教等方面的文化,转而重点关注古代中国和大食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以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再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有南海岛礁的领土争端,在文化内容方面应该避免郑和下西洋或者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南海等方面的内容,以免引起政治纷争,偏离了语言文化教学的本来目的,在针对这些国家的学生编写文化项目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中国的传统乐器、歌舞和当代流行文化方面,因为这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方面。
  �2.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
  �当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其学习动机有很大的不同。赵宏勃在《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2005)中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如果在介绍中国历史时能够同时兼顾同一时期自己国家的历史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其他的文化课程,如社会风俗课,如果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也能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同时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倾向,引导学生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接受一个简单的文化的定型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另一方面,目前的很多汉语文化课教材都选择了把中国与欧美文化的差异拿出来说事儿。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过分突出差异而不关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融合的趋势,显然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在世界上的树立,违背了汉语国际教育增强中国文化亲和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宗旨。
  �3.编写过程要有针对性
  �在对现有的国际汉语教材进行考察时,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教材中的文化项目编排忽略了教学对象的文化针对性。由于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前沿阵地在海外,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外汉语教师都要依靠国内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但很多优秀的教材集中由北语、北大这样的学校编写、出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教材文化项目的编写主要局限在北方尤其是北京这一区域,对于西部、南部、中东部等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内容较少涉及。东南亚地区的汉语学生主要同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进行文化交流和交往,这样的教材显然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全面推广。而很多欧美的学生对中国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很感兴趣,可是却难以在课本中找到其踪迹,不免降低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4.注重趣味性
  �趣味性在教材编写的问题上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我们丝毫也不能忽略趣味性对于一套成功的教材的那种巨大作用。如果说有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有借助文化课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那教材中文化项目的趣味性可以刺激并推动这种愿望,加强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否是工具性的和他对目的语文化的好奇并不矛盾。不可否认,许多汉语学生并不是抱着成为汉学家的目的来学习汉语的,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只愿意学习语言,不愿意学习相关的文化课程。因此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项目的编写应尽可能提供图片、报纸、杂志、音乐、电影等不同来源的资料,在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同时,从中发掘学生兴趣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一举两得,既可以学习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5.注重可操作性
  �我们知道,在感受异国文化时,最能打动人心的就在于亲身沉浸和体验。那么我们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注意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比如,贴春联、包饺子、写书法、用筷子、制作剪纸或折纸、编绳结等,汉语教师只要稍加准备,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学习中国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和实际动手操作中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动手操作的课将让国外的汉语学生终身难忘,比老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文化知识的教学效果要强千百倍。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国际汉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应重视文化项目的编排,然而目前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文化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编写优秀适用的教材就是关键的一步。而且就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这一事业的发展来看,加强文化教材的研究和编写不仅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功在当下,利在长远的远见之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
  �
  参考文献:
  �[1] 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 韩秀梅《昆曲作了黄梅声――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错位问题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11月第4卷第6期
  �[3] 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9月
  �[4] 沙平《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5036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