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试论梁智华散文的语言风格及其成因】作家风格的成因

其他范文 时间:2023-05-31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引言   梁智华先生是玉林当代比较著名的作家,出生于1966年,现就职于《玉林日报》社,系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还是玉林地方作家群――天门关作家群的重要成员。他的笔名有郅骅、桦木、过河卒等,在读高中的时候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了5000多篇作品,出版有数十部作品集,其中比较有名的散文作品有《遍地行吟》、《爱意缱绻》、《拈花惹草》、《畅游玉林》等等,并在《玉林日报》、《玉林广播电视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他的散文成就颇高,在玉林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细心研读梁智华先生各个时期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散文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平实质朴、口语化、简约风趣、明快优美、富有桂东南地域色彩等语言风格特征。研究梁智华的散文风格有助于解读他的散文文本,指导玉林作家进行散文创作,方便玉林作家借鉴和运用,从而促进玉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因此,笔者将在此文中试图分析梁智华散文的语言风格以及这些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 、 语言风格特征
  梁智华语言艺术的风格,是梁智华所具有的精神特点和语言艺术的综合反映。梁智华语言艺术的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犹如人的风度一样,是从其语言整体上所显现出来的特点,是由作家主观方面的特点与散文内容的客观的特征有机统一所形成成的一种整体现象。
  语言艺术的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梁智华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散文作家,其语言才能往往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在主体风格的相对稳定之中,同样可表现出多种技巧的变化。因此,作家散文的语言风格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笔者将之归类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平实质朴
  平实质朴,是指言行举止稳健沉静,情感含蓄不外露,遣词造句平实、质朴,不多用修饰手法,只是平平静静,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刨事物、显得厚实大方,有与人闲谈般的亲切感。
  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梁智华先生说到自己的看法:“散文的语言贵在自然朴素,不娇柔做作,让人读后能够回味无穷,但从作者所写的一句看似平平常常的话,经过细细品味之后,却可以发现作者寄予的真谛。所以,我在创作散文时,散文的语言大多是以平易流畅的口语为基础的。”因此,他的散文以叙述手法为主,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遐思、去抒情,具有平实质朴的特点。他有关美食、情感、读书等类的散文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例如《国宴菜品汽锅鸡》[1]第一段:“笔者爱人的祖籍是云南,因此云南便成了笔者向往的地方。结婚后的最初几年,由于工作太忙的缘故,一直无法抽空陪妻子回一趟云南,心里实在愧疚得很。那一年,恰值“五一”放长假,终于有机会陪妻子到云南走了一回 ,也终于有机会在昆明吃到了云南所独有的高级风味菜--汽锅鸡。至今回想起来,汽锅鸡的那一股美味还犹在颊边,令人吃了还想吃啊!”
  作家一开头就用很常见的语句说 “笔者爱人的祖籍是云南”,“那一年”,“终于有机会在昆明吃到了云南所独有的高级风味菜--汽锅鸡”后,一直回味无穷。
  接下来的一段则用“据说”一词引出滇南名菜--汽锅鸡以及其来历的明了介绍。然后 “当天晚上,姑姑就在宾馆里请我们品尝汽锅鸡”,并且“姑姑告诉我们”,汽锅鸡“比较特殊”的“烹制方法”就是第三段的内容。第四段就描述品尝的过程及品尝到美食的感觉----“哗,不尝不知道,一尝忘不掉”,大家吃得很开心。因此第五段中,姑姑继续用简洁明白的语言“汽锅鸡的吃法还有很多,人们不断地改进汽锅鸡的烹制方法,在鸡中加配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田七’、‘虫草’、‘天麻’等,使鸡汤变得更加味美鲜甜,既增加了营养和医疗作用,又别具一种风味,发挥了汽锅鸡营养丰富,滋补强身的优点。”介绍汽锅鸡的多种吃法和营养价值。并于第六段中特别介绍制作“田七”、“虫草”、“天麻”汽锅鸡必须掌握好药材的炮制和用法。作家以叙述贯穿,突显平实朴素的语言特点。
  又如《案头上的文竹》[2]:
  “在我劳动之余,以其柔美的姿态,以其潇洒的神韵,使我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把疲劳之感远远地抛之于九天云外。”
  “由于自己是在新闻单位工作,可说是以文为生,因此呆在书房的时间相对就多了一些。这样,客厅里的万年青虽然也令我喜欢,但案头的文竹更令我倾心。每当自己写稿累了,抑或是看书的时间长了的时候,我就会抬头端详一下案头上的文竹,缓解一下自己的大脑神经或者是视觉神经,放松放松自己。”
   在这里,梁智华先生用“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九天云外”、“喜欢”、“倾心”、“端详”、“放松”等常见的平实质朴的成语,叙述了文竹对自己的影响并成了作家创作的“知己”,娓娓道来,十分亲切。
  再如《清明松树色更青》中这样写:
  “在随处可见的荒冢中,我看见了我们梁家的祖坟。我和妻儿一边忙着给祖坟除草,一边忙着给先祖焚纸上香。当我们跪下向先祖磕头时,我突然闻到一股泥土的香味正扑鼻而来,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难忘。而祖坟旁边的松树林,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得特别苍翠,好像就要滴出油似的,一阵山风吹过,松树上的叶子轻轻地来回摇摆,仿佛是向我们致意一样,难道是先祖看见儿孙前来探望后所表达出来的激动的心情?我不禁心潮汹涌,浮想联翩,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思绪的潮水奔涌而出……”在这里,作家同样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他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总之,运用大量平实质朴的词语和句子,在梁智华的散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运用这些句子十分娴熟,没有生搬硬套,让人读他的散文既感到亲切,又感到质朴。
  (二)口语化
  梁智华散文的语言,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诗一样的结晶。它既通俗,又雅致;既朴素,又优美。它质朴如口语,优美如诗句。它是经过诗化的口语,又口语凝练成的诗句。它是诗化的口语,口语化的诗句。正因为如此,所以梁智华散文的语言,虽都是平凡的口语,却像金子一样闪光发亮,“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平淡中见神奇,浅显里寓深意;质朴中含优美,优美里有质朴。
  在散文创作中,梁智华先生十分重视学习和运用玉林地方口语,并善于加工成雅致的书面语言。梁智华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玉林这片土地上,熟悉玉林人民的生活和语言。他的散文语言,正是在玉林口语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玉林的口语,一经他提炼和加工,便在他的作品中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玉林人,笔者对此是深有感受的。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不论是叙述,还是描写,用的都是通俗的口语,然而却像诗一样优雅。
  例如《山珍春笋好入菜》[3]中开头“清明四月天,春雨细绵绵”;还有《寒食佳品艾叶粑》[4]中,“每人手捧着一个艾叶粑,一边喊‘好烫啊’,一边吹着、吃着手里那个软软的、滑滑的、青青的、扁扁的东西,小小的屋子顿时就会变得热闹非凡”、“ 而艾叶呢,无论你怎么煮,怎么蒸,也是久不变味,香气扑鼻”、“ 哦,家乡的艾叶粑,你确实是绿而不生,香而不苦,软而不滞,滑而不腻,色香味形并俱啊”。在这里,用的都是朴实地道的日常生活口语,十分通俗易懂,毫无别扭怪僻之处。
  再如《又到柿子成熟时》[5]里的“柿树的开花时代,远远不如桃李那般富丽堂皇、轰轰烈烈,它的花儿是在绿叶的掩盖下悄悄儿开的。可它的甜丝丝的芳香,却很浓很醇,站在树下,似乎用嘴唇可以品出那味道儿来。过不多久,花凋谢了,满满地铺了一地黄亮亮的、厚墩墩的花瓣儿,轻轻踩上去,还会吱吱地响哩!这时候,它的花蒂已托起了指头脸儿大小的果实。它默默地长着,不慌不忙地度过了盛夏。”
  短短的百来字里面就用了一连串的叠音词“轰轰烈烈”、“甜丝丝”、“满满地”、“黄亮亮”、“厚墩墩”、“轻轻”、“吱吱地”、“默默地”,这些叠音词有口语化的倾向,“哩”更是口语的直接套用,让人感觉跟家乡的朋友聊天,很舒服、柔和的感觉,而且能给人“听觉”上的美感,同时也使语句更加生动、活泼。
  又如:《闲话玉林男人》[6]中这样写:“钱往一处花,力往一处使”和“不仅把‘农民城’的帽子摘掉,还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这些句子运用的都是地方口语,用得十分恰当、亲切。
  总之,梁智华散文大量运用口语化的句子和词语,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这正是作者平时关注生活,关注生他、养他的土地,关注他身边的语言,从而使他十分娴熟地运用本地方言,并对其语言风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语言明快
  明快的语言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有多少说多少,使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给人以明朗、舒畅的感觉。[7]众所周知,明快的语言,能加强作者与读者间的传递与交流,也更能吸引读者。在散文的写作中,梁智华同样十分注重语言的明快、生动、形象。
  例如他在作品《又到柿子成熟时》[7]中这样描写柿子之花:“到了这个时候,就该轮到柿子隆重登场、尽情表现了。一颗颗鹅蛋大的柿子露了面,出了叶,由浅绿变成红黄色,灯笼似的挑在枝枝梢梢上。这时,血红的树叶便洋洋洒洒,纷纷凋落,有如送捷报的使者,扑向了收获时节的土地。一棵棵柿子树肩上挑着千千万万个被柿子压弯了头的扁担,忽闪着身子,踏着舞步,把沉甸甸的礼物献给了秋天,献给了家乡的人们。”
  这里,作家以拟人的手法把柿子的神态描摹得栩栩如生、逼真动人。“鹅蛋大”、“ 洋洋洒洒”、“ 压弯”、“ 忽闪着身子”、“ 踏着舞步”等词语,很直接地就将柿子之花的动态美呈现给读者,让人觉得格外亲切。像这样感性形象、直接明了的语言,在作家的散文中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又如《闲话玉林女人》[8]、《闲话玉林男人》[9]中这样写:“玉林男人--适合做你老公的男人”、“玉林女人--精明能干、善解人意。”短短的一句话,把玉林男人、女人概括得十分准确到位,没有一点拖沓冗长之感。明快之味自然不用多说。
  另外,梁智华散文的题目也给人以明快之感。如《母爱无声最感人》、《声声挽留撼人心》、《与父母照一张全家福》、《送盆金橘给老爸》、《寒食佳品艾叶粑》、《博白蕹菜最难忘》、《山珍春笋好入菜》、《 初春早韭天下珍》、《山珍春笋好入菜》、《采挖野菜去,品尝鲜嫩的春天滋味》、《美丽油菜花,我要到乡下与你亲密接触》等等,读者看到题目后肯定会在脑海中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明快之感,阅读欲望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定会读之为快。
  (四)清新优美
  散文的语言无疑是美丽的,它用许多奇妙的事物来比喻,用许多优美的辞藻来修饰,用作者独特的笔调,写出一篇篇蕴涵着灵魂的文章,让读者一次又一次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擦出灵感的火花,给读者一次又一次心的享受并产生共鸣,觉得道出了自己曾经有过却不能说清的感受,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梁智华先生的散文虽以叙述为主,但同时也借助大量运用多种修辞来增强作品的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文笔活泼。如作家在《桂花飘香又袭人》[10],巧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桂花“来到”人间给作者带来的喜悦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联想描写得那么自然、贴切,并将“情”灌注在叙事文字中。
  如文中这样写:“想不到,才相隔几天的功夫,街道两旁的桂花就满树绽放了,仿佛是依了一位故交不见不散的盟约,尽管姗姗来迟了一些,但总算没有毁约,踏着南方特有的乍凉寒风还是来了”就用了比拟的手法。
  “但见,几天前还是郁郁葱葱的桂花树上,现在已开满了黄色的小花,宛如金粟镶嵌在枝头,让人顿时联想到‘琼枝云外绿,金粟雨中肥。影落浮杯酒,香飘袭客衣’的绝妙诗句。”这里则运用了比喻和典故。
  接下来作家又想到了古人诗词中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想到了我国成语中有“国色天香”;想到了周恩来总理在出访法国时,曾用桂花酒设宴,戴高乐将军和夫人喝了十分赞赏;想到了溥杰先生对桂花酒给予了高度赞美:“八月桂凝香,晶莹琥珀光。绍庚前代味,十亿共欣赏。”;由桂花飘香的季节,加上又恰逢国庆、中秋双节来临的时候而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丰富的想象,使得其中诚挚的“恋家”情结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又如《案头上的文竹》[11]“每隔几天时间,我就会为其松松土,浇浇水,生怕它渴坏了。而文竹呢,大概是为了报答我吧,也长得分外潇洒,生机勃勃,特别是当我进行创作时,独倚一旁的文竹就会默默地注视着我,不时地启发我那如涌的文思。文竹哟文竹,已俨然成为一位陪伴我进行创作的‘知己’了!”这几句话中的“渴”、“报答”、“默默地注视着”、“陪伴”、等词汇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文竹犹如 “知己”一样陪伴我!使之更为形象,更为吸引人。
  作家引用典故的例子也非常之多,使文章读起来十分优美。如在《谒蒲松龄故居》[12]引用郭沫若题写的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食疗健体“曹操鸡”》引用了“曹操鸡”的典故;《母爱无声最感人》引用了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一篇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血奶》,如此等等。这正如作者所说,他也会巧妙地运用一些妙语、警句以及精彩的比喻,让其像在石头里闪闪发光的云母一样,不时地在自己的抒写中,焕发出一种动人的光彩。
  (五)简约风趣
  简约又叫简洁、简练,就是文辞简洁、言简意丰,力戒冗词累语,没有多余的话。多用成语、短句以及白描。在梁智华散文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作家常用的简约风趣的语言来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
  如:《送盆金橘给老爸》[13]结尾处这样写:“尽管岁月已经过去了很多,但手捧金橘灿然而笑的老爸,犹如枝繁叶茂的金橘一样显得很年轻。而老爸手中捧着的那盆金橘,无疑也因老爸的微笑而平添了些许的灵性,增加了不少的光彩。”这里,作家用短短的一句话,就把老爸对金橘的喜爱溢于言表,不用多说。同样在《清明松树色更青》[14]中,开头就写春雨:“阳春时节,淫雨绵绵,不仅润湿了人们的记忆,也润湿了人们的心灵。”就这一句,把整个文章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
  再如《桂花飘香又袭人》[15]中写自己特意去看桂花,却“遗憾的是,既没有看见桂花的身影,更没有闻到桂花的清香,未免令人兴趣寡然,郁郁而归。”然而,离去之后,又“想不到,才相隔几天的功夫,街道两旁的桂花就满树绽放了,仿佛是依了一位故交不见不散的盟约,尽管姗姗来迟了一些,但总算没有毁约,踏着南方特有的乍凉寒风还是来了。迟是迟了一些,清香却是一如既往,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描写自己想“约会”桂花而不得,桂花虽“姗姗来迟”却“清香一如既往,没有丝毫改变”。这样语言的运用,显得作者用语的十分风趣。
  像这样简约风趣的句子,在梁智华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为了表述的需要,作家在作品中时而平铺直叙,时而峰回路转,时而用这种表现手法,时而用那种表现手法。总之,在梁智华的散文中,一篇文章表现的手法很多,有时有两三种,有时达五六种,简直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
  (六)桂东南地域特色
  在梁智华作品中,特别是在散文作品中,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到他对家乡风物、人情、民俗、美食等题材进行如痴如醉的抒写。并且作家时刻关注着玉林这片土地上的山上水水,以自身独特的视角与感受,运用经过提炼的富于地方气息的语言抒发他的情感,使其散文桂东南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更为突出。
  桂东南地方词的运用。比如《吴常昌牛巴,当数第一家》中就以家乡特产牛巴为题材的。而《博白蕹菜最难忘》[16]则引用了在玉林境内,人们把各个县市的著名土特产概括成的一句顺口溜:“博白蕹,陆川猪,容县柚,玉林蒜,北流鱼。”而“博白黄榄蕹菜”、 “玉林十大特色菜”等也都洋溢着家乡的那种“味儿”。在这里,“牛巴”、“ 博白蕹”、“陆川猪”、“容县柚”、“玉林蒜”、“北流鱼”等地方特产,在桂东南都是十分有名的,地方和美食,则构成了一种小区域范围的方言词。文中洋溢着一股股“地方味”。
  再如上文提到的《闲话玉林男人》[17]中;“钱往一处花,力往一处使。”这句话中的“花”、“使”、“往”、“一处”等词,都属于桂东南地方方言,运用起来使文章具有地域色彩。
  另外,梁智华散文还使用了地方方言的句子。如《樟木豉油膏,煮菜味道好》[18]中作家引用了“隔村煮肉放豉油,我行十里也闻香。如今来到樟木镇,又闻豉香入醉乡。”这首流传于福绵管理区各地乡村的山歌。这首歌也是他在采写玉林老字号专版稿件的过程中,与樟木镇的一位周大爷交谈时意外收集到的。樟木豉油膏就是玉林话的直接音译,同时它是玉林特有的地方小吃,直接用在题目中,更显作者对地方风物的钟爱。
  二 、语言风格成因
  风格的形成和具备,不是看作家一时一地的语言行为,而是看他的语言是否贯穿着一种基调。这种基调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作家的工作阅历、审美情趣、语言修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随着经验的积累,其风格也必然会日趋稳健和成熟。语言艺术的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为它所反映的写作对象本身具有多样性,作家的工作阅历、思想情感、审美观念、语言修养、生活经验等具有多样性,并且作家审美的多样化也要求其语言的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影响一个作家语言风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看,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地域文化等都影响并制约着他的语言表达,同时反映到作品中去,从而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语言风格。从主观因素看,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作家语言个性的展现,与他的气质、性情、阅历等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影响着梁智华作品语言风格的形成的原因,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对作家语言风格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一个人必然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一个时代的环境、生活方式、运用语言的要求等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成长和发展。一个作家也不例外,他的创作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烙着时代的痕迹和影子,具有时代的鲜明气息。
  梁智华出生在60年代中期,生活在当今社会,他创作的散文必然烙印着时代的影子。当今时代客观需求,创作的散文必须短小、精悍、明快。这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往往喜欢阅读这类短、平、快的文章的原因。读者这样的阅读需求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致使作家的作品有意识地去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显示其作品的价值。
  另外,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脑、手机等先进工具进入千家万户。如发送手机短信,几乎成为每一个手机用户所必备的技能。因此,短信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因此,作家针对逢年过节人们喜欢发送祝福短信的习惯,并结合自己收到朋友祝福短信的心情,紧扣时代地写了一篇关于手机短信的文章--《小小短信浓浓意 》[19]。他在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短信来说明:“自从有了手机以后,人们就多了一种祝福的花样”以及短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文中,作家自己也紧跟时代的步伐,按照“相声”般一口气到底的说辞,拟写了一则短信:“愿所有的朋友或者亲人新年前前后后分分秒秒平平安安朝朝暮暮恩恩爱爱日日夜夜健健康康岁岁年年潇潇洒洒永永远远快快乐乐时时刻刻风风光光生生世世顺顺当当!”
  由此可见,作家是时刻关注时代生活的,并把时代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书写时代对人们造成的影响。
  同时,时代还赋予作家开放的思想和个性,使他养成了十分爽朗、大方的性格,又使他的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所以,他的散文是既切近时代,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明快、简约、风趣、清新优美的特点。
  总之,梁智华的散文充分反映了时代的鲜明气息;时代对梁智华散文的语言风格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二)地域环境文化对作家语言风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地域环境就是一个地方特有的经济、文化、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环境状况。一个人一般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中,而且要受到这个地方地域环境的熏陶、浸润,所以,这一特定的地域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重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一个作家的创作也必然受其影响。
  梁智华祖籍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他虽然在贺州出生,但从小至今基本上都在玉林生活,具有桂东南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和体验为他的散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桂东南独具特色的语言环境和人文景观对他的散文创作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这些,也必然深刻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梁智华先生曾告诉笔者:“散文必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的散文尽量去做到这一点,美丽富饶的玉林给我带来了许多灵感,玉林的山山水水、人物典故以及风土人情等等,无疑都给了我一种新的存在和把握命运的方式,这就是真实。可以说,玉林独特的风情物性和人文精神,造就了我散文中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真实色彩。我在创作散文时,就尽可能地把玉林的自然景致和人文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并将自己融化在其中,沉浸在其中,与这片不断熟悉而又日益陌生的大地一起呼吸,以便在自己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甚至是每一粒沙子,都蕴涵着我自己滚烫的生命。”作家的话,准确的表明了玉林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之深。
  像上文曾经提到过的《闲话玉林男人》、《闲话玉林女人》、《独具魅力的玉林女人》、《寒食佳品艾叶粑》、《野生韭菜分外鲜》、《春来野菜胜美豚》、《祭祖贡品“烤乳猪”》、《博白蕹菜最难忘》中对这些桂东南所特有的人、风物、美食等描写,恰恰是读者最需要了解的东西。作家对这些地方风物、美食描写,不仅没有使读者难以接受,而是使作品变更加神秘迷人,语言也变得更加灵活、凝练传神,从而增强作品的桂东南地域色彩。
  因此,笔者可以断定,地域环境与文化是形成梁智华散文的语言风格的温床。
  (三)题材选择是梁智华散文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梁智华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加上由于职业的原因,他有过很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视野,为他的散文创作题材的选择提供了富足的“养料”,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散文题材浩如烟海: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皆可纳入作家创作散文的构思中。不仅对美食、植物等情有独钟,而且对情感、生活记事等方面的描摹也笔下生辉。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作品都围绕着玉林的特产、玉林的美食、玉林的人以及作者在玉林发生的事和美好的回忆。
  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再加上作者本身对自然万物,人类历史的浓厚兴趣,和敏锐的目光及独特的审美意识,使得他更加善于广泛地选择材料,而且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精雕细琢,广取细选,使材料在平常中见奇异,或于奇异中见平常,更突显其风格的产生。
  如《闲话玉林男人》、《闲话玉林女人》、《独具魅力的玉林女人》等,作家以独特的视觉,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抒发了对玉林男人、女人的热烈歌颂,描摹了玉林男人、女人的个性特征,向读者转达了“玉林男人--适合做你老公的男人;玉林女人--精明能干、善解人意”的信息,给人的感觉真实、动人。
  又如,描写家乡美食的作品:《寒食佳品艾叶粑》、《野生韭菜分外鲜》、《春来野菜胜美豚》、《祭祖贡品“烤乳猪”》等,把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艾叶粑、野生韭菜、野菜、陆川猪描写得让人向往,直流口水。再如:《 初春早韭天下珍》、《山珍春笋好入菜》、《采挖野菜去,品尝鲜嫩的春天滋味》、《美丽油菜花,我要到乡下与你亲密接触》等作品,单是题目就让人想入非非,像一首首优美的乐曲,给人阅读的快感,提供给读者良好的阅读视觉盛宴。而且题目就给人一种十分明快的感觉。像玉林这些美味可口食物,在作家的笔下被描绘得十分令人向往、给人以无穷想象。
  总之,梁智华绝大多数的散文都围绕着玉林来写的,玉林这个地方成为他散文永远不变的素材库。所以,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富有桂东南地域色彩。
  (四)职业素养及锻炼是形成梁智华散文语言风格的重要原因
  梁智华一直从事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在新闻战线上奋斗了十几年,他的职业生涯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生活体验,从而影响了他散文的语言风格。
  另外,在作家记者生活中,新闻追求真实,用事实说话,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特性要求作者必须选择平时质朴的语言来写文章。日常中习惯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其散文创作中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了他质朴的语言风格。
  同时,作家在其记者职业中广泛的人际交往中以及其特殊职业的工作当中的不断磨练,养成了他豪爽、明快的个性,也必然使他具备新闻的敏感性。对新闻的异常敏感,又必然使作者具备观察世界、人生、社会的敏锐性。因此,作者会自然而然地用敏锐性的眼光来创作,进而使其语言具有明快、平实、幽默风趣的特征。
  所以,作家的职业生涯与锻炼,必然会使作家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创作的素材得以丰富。由于玉林日报作为地方党报,编辑的大都是玉林地方新闻,这些新闻必然会使作家自觉不自觉地“耳濡目染”,从而使他创作了大量有关玉林地方的人和物、风土、人情、美食、社会、情感等方面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语言或多或少都会有玉林地方色彩的影子。因此,作家的职业素养和锻炼是其散文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五)自觉的主体意识对梁智华散文语言风格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学术上颇有成就的新诗研究专家蒋登科在梁智华散文诗集《爱意缱绻》[20]的序言中这样说:“……智华的创作是遵循散文诗的文体规律的,换句话说,智华具有较高的文体自觉性。作为一种意识,文体自觉性于诗人的创作是有极大指向作用的。一个诗人,如果缺乏对文体规律的认识与自觉遵循。他就可能在创作与探索过程中出现‘越轨’的现象,从而把自己引向艺术上的失败。”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蒋先生肯定了梁智华的文体自觉性很强。
  不仅这样,在平时,梁智华也非常注重收集资料,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并且为了使“一句看似平平常常的话,经过细细品味之后,却可以发现作者寄予的真谛。”有意地“有时也采纳古典著作和外国文学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然后提炼成生活中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文学语,同时,我也会巧妙地运用一些妙语、警句以及精彩的比喻,让其像在石头里闪闪发光的云母一样,不时地在自己的抒写中,焕发出一种动人的光彩。”这都很积极地为其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可以这样说,作家选择运用名言、警句会使其散文语言风格更加明朗、鲜明、活泼。因为名言、警句本来就是十分琅琅上口的,是经过许多人传颂至今不衰的语言。这样的句子的运用,毫无疑问会增强文章明快、活泼的格调。而这一选用,又是与作家使用语言的偏好与自觉的主体意识是分不开的。
  梁智华自觉的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注重收集材料上,而且还体现在选择语言的偏好上。他具备丰富的个人阅历、广泛的人际交往、日渐成熟的写作技巧,必然会促使他对某类语言有偏好。如其创作的情感类散文中,他一般都会选择比较细腻、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感悟,从而使其散文语言不失形象性,给人一种明快之感。
  再如其议论性随笔中,他不再使用细腻的语言,而是选择使用犀利、讽刺、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他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的看法,从而使起语言更为犀利、幽默、风趣。而作家选择上述语言,与作家自觉的主题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作家自觉的主体意识是其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影响梁智华散文语言风格形成的几个主种主要因素。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对梁智华散文语言风格产生过影响。由此可知,形成梁智华散文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错综的。但我们说主要是由上述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梁智华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结语
  总之,梁智华散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其散文的语言风格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他的散文的语言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平实质朴、口语化、简约风趣、明快优美、富有桂东南地域色彩等六个方面。
  语言风格的形成和具备,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它往往与作家的工作阅历、审美情趣、语言修养、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等有关。梁智华散文语言风格主要是受到时代、地域环境与文化、题材的选择、职业素养及锻炼、自觉的主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才使梁智华散文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并对玉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 释
  [1]梁智华.国宴菜品汽锅鸡.[N].玉林日报.2006-1-6
  [2]、[11]梁智华.案头上的文竹.[N].
  [3]梁智华. 山珍春笋好入菜 .[N].玉林日报.2006-4-17
  [4]梁智华. 寒食佳品艾叶粑.[N].玉林日报.2007-4-9
  [5]、[7]梁智华. 又到柿子成熟时.[N].
  [6]、[9]、[17]梁智华. 闲话玉林男人.[N].
  [8]梁智华. 闲话玉林女人.[N].
  [10]、[15]梁智华. 桂花飘香又袭人.[N].玉林日报.2005-11-2
  [12]梁智华. 谒蒲松龄故居.[N].
  [13]梁智华. 送盆金橘给老爸.[N].玉林日报.2005-3-9
  [14]梁智华. 清明松树色更青.[N].玉林日报.2007-4-4
  [16]梁智华. 博白蕹菜最难忘.[N].
  [18]梁智华. 樟木豉油膏 煮菜味道好.[N].
  [19]梁智华. 小小短信浓浓意.[N].玉林日报.2005-3-17
  [20]梁智华. 爱意缱绻. [M]. 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3-8
  
  参考书目
  1、 胡裕树. 现代汉语.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
  2、蔡裕民. 畅游玉林序----玉林美景漫解读. 畅游玉林.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11
   3、邱凌.试论语境的特征.[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朱永生.语言、语篇、语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3
  5、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
  6、常敬宇.语境对语体的选择[J].中国语文天地.1988:第5期
  7、朱永生.语言、语篇、语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3
  8、李熙宗.语体风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9、袁振声.漫谈孙犁作品的语言风格.258页.孙犁作品评论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2
  10、 汤素琴.李贺诗风成因论[J].漳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10 第7卷第4期
  11、吴瑞林、马芝兰.浅析岑参边塞诗风形成的原因[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9 第2卷第3期
  12、肖蓉.浅论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J].甘肃高师学报.2006:第11卷第3期
  13、徐一周、王育林.海明威作品语言风格成因浅析[J].玉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第20卷第2期
  14、张艳君.论邓小平语言风格及其成因[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第6期(总第118期)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5051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