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丰子恺散文佛学观初探] 丰子恺散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3-11-30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作者简介:许玲,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   � 摘 要:本文主要初探丰子恺散文中的佛学观。阅读研究丰子恺散文后,认为有三方面:分别是人生三层楼,反佛徒与真信佛、一般佛教与真佛教,佛法最崇高。
  �关键词:丰子恺;人生三层楼;反佛徒与真信佛、一般佛教与真佛教;佛法最崇高
  �一、人生三层楼
  �丰子恺关于“人生三层楼”论断,原是用来解释李先生如何由艺术升华至宗教的,表示自己很能理解李先生的心,认为他出家是人生之必然。这一论断实际上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和对不同人生的界定。“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物质生活, 二精神生活, 三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上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爬上二层楼玩玩,或久居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还有一种, “人生欲”很强, 脚力很大, 对二层楼不满足, 再走楼梯, 爬上三层楼。这是宗教徒。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物质欲”不够,满足“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1]
  �丰子恺指出“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接近”,“二层楼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2]最后他联想到自己,说“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 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 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 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3]
  �二、反佛徒与真信佛、一般佛教与真佛教
  �1、反佛徒与真信佛
  �丰子恺的缘缘堂被日军所毁,一友作诗“见语缘缘堂亦毁,众生浩劫佛无灵”。[4]丰子恺对“佛无灵”一词进行了辨析。他对于一般“信佛”的人早已厌倦,“我真懊悔自己吃素,我不屑与他们为伍”,“因为这般人大多数自私自利,丑态可掬”,“他们的念佛吃素,全为求私人的幸福”,“这完全是同佛做买卖,靠佛图利,吃佛饭。”[5]丰子恺对于“对物则倍加珍惜,对人间痛痒无关,于自己唯利是图”[6]的表现可谓深恶痛绝,认为他们是“世间一等愚痴的人”,[7]丰子恺将这一类人毫不客气地称为“反佛徒”。
  �丰子恺认为“真信佛,应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屏除私利;应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护爱群生。至少,也应知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道。爱物并非爱惜物的本身,乃是爱人的一种基本练习。”[8]
  �2、一般佛教与真佛教
  �丰子恺发出重要声明“一般所谓教徒,千百年来早已歪曲化而失却真正佛教的本意。一般佛寺里的和尚,其实是另一种奇怪的人,与真正佛教毫无关系。”因此,“世人对佛教的误解越来越深。”[9]也因此,“未曾认明佛教真相的人,就排斥佛教,指为消极、迷信,非要打倒不可。”[10]基于此,丰子恺发出更大呼声,“歪曲的佛教应该打倒,但真正的佛教,崇高伟大,胜于一切。”[11]我们想要“穷究自身的意义”,细想开去,首先找不到答案,接着会“疑惑与虚空”,再会“苦闷与悲哀”。丰子恺提供了解决之道,便是“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这时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12]
  �丰子恺在《怀太虚法师》一文中的论述,可以佐证他的这些观点。他说“他(太虚法师)是正信,慈悲,而又勇猛精进的,真正的和尚。”又指出“正信者,他对佛法有很正确的认识与信仰。慈悲者,他的态度中绝无贪嗔痴的痕迹。勇猛精进者,他对弘法事业有很大热心。”[13]“真正的和尚者,正信,慈悲,勇猛精进之外,又恪守僧戒,数十年如一日,具足比丘的资格。[14]”从丰子恺对太虚法师的赞扬中,可以看出他对真佛徒与真佛教的理解,即所谓“正信,慈悲,勇猛精进”,“恪守僧戒,数十年如一日。”[15]
  �三、佛法最崇高
  �“佛法最崇高”这一论断,将佛法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层面上。丰子恺总结弘一法师一生,可谓花样繁多“起初做公子哥,后做文人,美术家,音乐家,戏剧家,编辑者,书画家,教师,道家,最后做和尚。”[16]一亲友说弘一法师“他做和尚不久要还俗的”,对于这说法,丰子恺仅承认法师的“好变”,其余不敢苟同。“他具有多方面的天才,他的好变是当然的。全靠好变,方得尽量发挥他各方面的天才,而为文艺教育界作不少的榜样,增不少的光彩。然而他变到了和尚,竟从此不变了。”[17]丰子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前头这样‘好变’,这样‘没长心’,后面这样‘不变’,这样‘有长心’呢?”后来丰子恺得出了“做和尚比做其他一切更有意思”的结论。即“佛法比文艺教育更有意思,最崇高,最能满足他(弘一法师)的人生欲”,“所以碰到佛法便叹为观止了。”[18]进一步,丰子恺将佛法与其他东西做比较,“然而这些东西都像甘蔗,尝完了甘味之后,剩下的只是渣滓”,[19]只有佛法才有永久的“法味”。通过弘一法师的一生,丰子恺认为“人生一切是无常的”,这与马一浮“无常就是常”不谋而合。“能够看透这个‘无常’,人便可以抛却‘我利私欲’的妄念,而安心立命地、心无挂碍的、勇猛精进地做个好人”,[20]这不仅仅是丰子恺的感悟,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丰子恺由此认为“佛法不是消极的!佛法最崇高!”[21](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
  �注释:
  �[1] [2][3] 余连祥:《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丰子恺卷》.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第24页、25页
  �[4] [5][6][7][8]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佛无灵》)第705、706、707页
  �[9] [10][11][12] 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第154页
  �[13] [14][15]同上,(《怀太虚法师》)第193页
  �[16] [17][18][19][20][21] 殷琪:《丰子恺集外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1] 余连祥:《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丰子恺卷》.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吴福辉:《丰子恺作品新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 殷琪:《丰子恺集外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4] 丰陈宝、杨子耘:《丰子恺自传》.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5] 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一》.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6] 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二》.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7] 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8] 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8706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