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2017肖秀荣马原逻辑图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先验论和反映论的历史发展]

个人总结 时间:2021-03-06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考研网权威发布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先验论和反映论的历史发展,更多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相关信息请访问考研网。

  我们在学习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时,会遇到先验论与反映论的对立,这两个观点都是之前所学知识的延续。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同一性问题的时候,产生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而无论是先验论还是反映论,都属于可知论。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其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就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激活。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它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在中国的哲学史中,也有先验论的几个代表思想,例如孔子思想中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鼓吹“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些思想都讨论了人们终极理念的来源,都可以认为是先验论的代表。


  而反映论中也包括直观的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现在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动反映论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也叫做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S-R刺激叶反应”)。然而这种观点就混淆了能动与直观的区别。所谓“S-R(刺激一反应)”公式,是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华生认为,意识无法直接观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了解。他主张抛弃所有诸如感觉、知觉、情绪、想象、意识和意志等一类的“心理主义”概念,而代之以“刺激反应”,如“辨别反应”、“内脏反应”、“语言反应”、“动作反应”等,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这就完全否定了思维、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极为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华生对人的感应的研究有被成为心理学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但很显然这种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有很大的区别。


  而在直观反映论的发展历史上,还有以下几种观点:列宁认为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而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而古代唯物主义者以直观的形式对此有所发展。例如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提出“流溢说”,认为认识是从物体流溢出来的物质经过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物体的影像到达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洛克虽然认为有的知识来自人的内部心灵活动,但他认为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从而在心灵这块“白板”上留下印记。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也把认识看作是类似镜子映物那样的反映。这些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都带有明显的狭隘性、机械性和被动直观性等缺陷。


  作为能动反映论者,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映象,都会有所变化、转移。人脑反映客观现实是主动的,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反映的选择性。人的选择性取决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因为作为一个人,他要活下去,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这种地位就决定了他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什么地位也没有,什么身份也不具有,他就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人的反映除了按他的生物状态来选择、来表现其主动性外,还要按他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表现其主动性。这就是说,人不仅具有其特定的化学、物理状态所决定的生物性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社会性需要。当然,尽管人的高度的、复杂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但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客观决定的,不是主观任意的,在这里也要和唯心主义区分开来。


>>>热门推荐:2017年考研报名时间、报名入口专题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一次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8883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