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感动中国》获奖女性形象分析】2018感动中国视频完整

年度总结 时间:2022-10-16

【www.zgzsclpt.com--年度总结】

  【摘 要】《感动中国》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历年获奖人物的社会角色解析,分析当今社会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关键词】《感动中国》 女性主义 女性话语
  
  一、社会性别理论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社会性别论的观点:一个女人之所以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女性的历史和现状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决定形成的,因此,女性是“第二性”。①
  社会性别理论挑战了传统生物论的观点,认为两性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建构的结果。随着女权主义的觉醒,研究者将大众媒介传播列为构建社会性别理论的最重要“环境建构”因素,并将目光集中在传播信息对女性的不平等的表现上。
  尽管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公开宣扬男女不平等或者性别歧视,但是隐含在报道中的性别框架,体现出的还是对传统性别陈规的固守。②那么,在《感动中国》这类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电视节目中,女性形象是否受到性别框架的影响?《感动中国》所塑造的典型女性又是何种形象呢?
  二、《感动中国》栏目介绍
  《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2003年2月14日开播至今,央视已经连续十年“让我们和好人在春天里约会”。作为一档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电视栏目,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弘扬真善美,崇德尚义,成为了传递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并带给人们精神洗礼的高端节目。
  可以说,《感动中国》中的获奖人物是一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其中的女性典型形象是在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两种价值观在舆论宣传导向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它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③本文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的分析,审视中国当下女性社会角色的新发展。
  三、《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量化分析
  十年来,《感动中国》共评选出111组别典型个人或团体,除去9组性别特征不明显的群体,共计102个组别,109人次,其中男性获奖为83人,女性获奖为26人。
  从整体数量来看,男性获奖人数是女性的3倍以上,女性明显处于劣势。从性别与社会角色的数据来看,获奖男性集中在“军人、公安及消防武警”、“工人、普通职工、农民”、“学者、科学家”等职业;获奖女性则集中于“教育工作者”、“家庭内部角色”、“文体工作者”等职业。女性在知名度广、社会地位高的科学家、企业家、明星、官员等领域,与男性的差距较大,存在性别上的失衡。另外,在报道这些获奖女性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比男性增加一些评价标准,即宣传成功男性时极少涉及私人领域,男性不用为家务事所累。而对女性的报道则多会被问及家庭和家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见表1)
  四、《感动中国》中的女性形象
  1、家庭妇女和母性关怀
  在26位获奖女性中,我们发现,真正能够归到以家庭为本位的女性并不多。陈玉蓉为了割肝救子,“暴走七个月”,减掉重度脂肪肝,“朴素的母爱愈发沉甸”。在关于卓琳的报道中,也突出其优秀母亲的角色,“是家庭的核心,为家庭带来安定祥和”。即使没有家庭的角色,《感动中国》也会以母性的关怀去赞扬这些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质,如高耀洁“代表知识的母爱”、“像妈妈、奶奶一样”,而吴菊萍赤手接住高空坠落的孩子时,也被媒体称为“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除了建构母爱形象,妻子的角色也是女性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期荣、陆建芬、谢晓君都是以妻子身份,与丈夫共同出现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台。罗映珍对瘫痪在床的丈夫的照顾“尽心尽力,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李春燕不惜卖掉丈夫结婚时送的首饰,来经营乡村卫生室为村民治病。《感动中国》在弘扬女性的母性光辉和塑造家庭角色上,表现得非常到位。
  2、职业女性和爱岗敬业
  按照传统观念,女性应以家庭为中心,是家庭以及家庭中男人的附属。但随着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普遍觉醒,存在弗里丹描述的“无名问题”,即“幸福家庭主妇形象”背后深深的失落感和自我实现感的缺乏④。所以,现代女性试图突破“刻板印象”。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的比例最高,“家庭内部角色”,“工人、普通职工、农民”以及“文娱、体育工作者”居其次。这些获奖人物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留守儿童办学的校长李灵“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身为公安局长的任长霞为百姓“扫恶打黑,除暴安良”。陈晓兰在医治病人的同时,“大医医心”,执着于净化行业环境。《感动中国》对获奖女性在事业工作上的经历进行了客观描述,对她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予以颂扬,为渴望实现自我成就的女性提供了动力。
  3、自我突破和社会道义
  女性品德高尚、服务奉献的人格始终贯穿《感动中国》。我们还能够明显感受到,她们的独立选择、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得更为执着。这些女性富有个性,可敬可爱,让整个社会为之感动。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戳穿“蓝天”神话,验证“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条,“推动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王选放弃了在日本执教的优厚待遇,走上了对日诉讼索赔的道路,“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残疾人运动员金晶面对“那环伺的狰狞”,“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护住火炬捍卫奥运精神,更是激起了全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感。女性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正义,并将女性角色拓展到更广的社会领域。
  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的变革,社会性别意识越来越多地被人接受,而《感动中国》的女性报道多包含家庭角色或其延伸。我们认为,现代女性形象应该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现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媒介上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体现,是现代社会价值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舆论宣传导向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感动中国》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女性形象,赋予了女性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①[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李强选译,西苑出版社,2004
  ②蔡骐、张萍:《人物报道与性别陈规――对中国媒介典型人物报道的性别框架结构分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③史梁,《新时期(1995―2004)中国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④[美]贝蒂・弗里丹 著,程锡麟、朱徽、王晓璐 译:《女性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范钊,河北大学2011级新闻学研究生;李妍,河北大学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
  责编:姚少宝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nianduzongjie/20580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