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交往,是技能训练,更是人格培养】军事技能训练个人小结

个人总结 时间:2023-06-07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然而,一切是否真的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什么是挫折?什么是经验的积累?什么又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练?   让我们共同来回放下面的7 个交往实录,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交往事件,真实记录
  
  出场专家:金利波 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儿童心理卫生顾问
  
  事件1:在家、在外判若两人
  妈妈讲述:(顾影自怜,女儿晓雨1岁5 个月)
  晓雨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得可爱、天真,是家里的开心果。可是,每次一带她出去,比如到公园或广场等公共场所去玩,她却表现得胆小害怕,总是让爸妈抱着,不愿意下地自己走。每次,我们见到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时,总想让她下来和他们一起玩,可她就是不愿意。她在家、在外简直判若两人。
  提问妈妈:
  Q:你经常带孩子出去和小朋友玩吗?
  A:不经常,晓雨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我是全职妈妈,家又住在郊区,交通不发达,周围也没有公众场所。如果带她到市里去,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坐上公共汽车,所以我每次都偷懒,不愿独自带她出门。只有星期天她爸休息的时候,才偶尔带我们母女俩出去逛逛。
  专家点评:你的态度在影响着孩子的交往方式。
  
  妈妈的生活态度和交往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体现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如果妈妈自己就不太与人交往,不怎么带孩子出去,那么孩子到了外面,一切都是陌生的,他怎么可能变得胆大呢?只有当妈妈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开始改变之后,孩子才有可能改变。
  有时,我们可能会强调客观原因,比如忙于做家务,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或者觉得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没有小伙伴等等。其实,条件是可以创造的。
  黄金建议:如果你是晓雨妈,可以怎样做?
  只要一有空,就带孩子出门。为了宝宝,可不要“偷懒”。
  如果有同龄孩儿妈的朋友,可以定期组织一起出游。
  最好能在附近找一两个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作为他的固定玩伴。专家认为,2 岁前的孩子还不会处理复杂的关系,因此,要是有一两个孩子能够经常一起玩就可以了,一大帮的朋友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
  说没有太大意义。
  麻辣观点:
  谁说在家在外就得一个样?家本来就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在外的表现要求过高了。为什么一定要达到你所期望的高度,才是最好的?
  
  事件2:友好行为换来冷遇
  妈妈讲述:(侯芳,女儿笑笑2 岁3个月)
  笑笑一出生,我们就为她营造了一个与人友好交往的环境。每次来客人,笑笑都会对客人微笑,说“欢迎、
  欢迎”,喜欢和来客拥抱一下,并友好地亲亲对方。尤其是小朋友,不管比她大的还是小的,笑笑都会主动去打招呼。
  现在笑笑2 岁了,喜欢出去和小朋友玩,可是笑笑的友好并没有完全得到友好的回应。
  那次带笑笑逛商场,一个比她大2 岁的小女孩扎着漂亮的小辫。笑笑欢快地跑到小女孩面前,友好地叫着:“小姐姐,好漂亮,笑笑没有小辫子。”她还想抱一下小姐姐,可是小姐姐一点也不友好,把笑笑推倒在地上。
  这让我好心疼,过去抱起笑笑,笑笑莫名其妙的一脸委屈。
  提问妈妈:
  
  Q: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怎么想的呢?
  A:笑笑能主动友好地与小朋友打交道,我很欣慰。但我又担心,如果孩子的友好行为总是得不到友好的回应,她会不会也慢慢变得不友好?
  专家点评:交往不一定只有等于号。
  人与人的交往一般都有一个预热的过程,由陌生到熟悉,由没有身体接触,如注目、微笑、招手,到有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亲吻等,熟悉的程度不同,身体接触的面积和部位也不同。
  笑笑年龄小,还没有这种意识,所以她会凭着自己的感觉、喜好和在家积累的交往经验,去直接拥抱小姐姐。可是,对方也许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她不知道该怎样回应陌生小朋友的行为,因此她的拒绝和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
  交往是双方的,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孩子的交往方式可能会遭遇对方的不理解、不回应,甚至是拒绝。孩子从不会交往到学会交往,一定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发生之后,你是如何看待和引导的。
  黄金建议:如果你是笑笑妈,可以怎样做?
  告诉笑笑,如果你喜欢小姐姐,想和小姐姐玩,可以说:“小姐姐,我想和你玩,你愿意和我玩吗?”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又充分尊重了对方的想法。
  如果你是小姐姐的妈妈,可以怎样做?
  告诉孩子,遇到陌生的小朋友和你打招呼,你可以看着他,对他微笑、点头或招手,表示你的友好。
  麻辣观点:
  你知道姚明当初被叶莉拒绝过多少次?最后还不是“英雄抱得美
  人归”!
  
  事件3:无意的误伤
  妈妈讲述:(黄影,儿子硕硕4 岁)
  
  硕硕两岁时,一天傍晚,我带他到河边玩沙子。刚玩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由爷爷领着,也蹲在旁边玩了起来。过一会儿,两个孩子熟悉起来了。也许是一时兴起,硕硕的小手一扬,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见那个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两只手捂住了眼睛,眼泪沙子糊了一脸。我吓坏了,这可是孩子的眼睛啊!如果沙子进到眼睛里怎么办?于是赶紧打车带孩子去了大医院,而硕硕对自己闯的祸还浑然不知呢。
  到医院挂急诊,医生看后说问题不大。不过为了让自己和别人放心,我又要求医生打开仪器仔细看了看,用眼药水冲了冲,最后又开了两瓶眼药水,把孩子和爷爷送回家,并留下了硕爸的手机号码。
  当然孩子是没事了,以后再也没有接到孩子爷爷的电话。可是孩子爷爷临走前说的一句话却让我很生气:“这孩子太坏,以后不能跟他玩了!”
  提问妈妈:
  Q:当时听到孩子爷爷说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A:我不是袒护自己的孩子,只是觉得这也许只是孩子在高兴时偶尔的一个小放纵,就像大人在水边玩高兴了也会向同伴身上泼一下水,过生日高兴了也会往朋友身上抹蛋糕一样,只是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罢了。
  专家点评:责任是推动孩子成长的动力。
  许多孩子都经历过类似的事件,或者是扬沙子的一方,或者是被沙子迷住眼睛的一方。硕妈能够及时为对方孩子尽力做了她当时所能做的,这很好,弥补了硕硕造成的后果。但是,在处理完对方孩子的眼睛、离开医院之后,硕妈还是应该在第一时间抓住这个契机,对硕硕进行安全教育。而对孩子爷爷说的话,倒不必耿耿于怀,因为在那种情景下,对方说那样的话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常常会觉得孩子年幼无知,对后果的严重性无法预见或估计不足。事实上,无论孩子的动机是什么,客观的结果是给对方造成了不便、痛苦,甚至伤害。毫无疑问,父母要面对事实,有勇气和孩子一起为这个结果承担责任,而不应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责任。否则,孩子就无法从中获得经验,对他的成长也不利。
  黄金建议:如果你是硕硕妈,可以怎样做?
  对孩子说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歉意,将心比心,让孩子体会对方的痛苦和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比如说:“今天发生这样的事,妈妈很难过。如果是那个小朋友把沙子弄进你的眼睛里,你会哭,妈妈也会很心疼。不管你是不是故意的,都给小朋友造成了痛苦,所以妈妈要赶紧送他们去医院。”
  麻辣观点:
  其实“我”也很受伤。小小年纪,还无法预见和独自承担恶作剧的后果,却要背负“坏孩子”的骂名!
  
  事件4:被大孩子“排斥”
  妈妈讲述:(琳琳,儿子天天1 岁半)
  我儿子总是喜欢追着大孩子玩。一次,他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哥哥在玩飞机,飞机放在地上,一扯后面的线,“嗖”地就跑出去老远。儿子看得很有趣,追着跑着。可是小哥哥看到天天走过去就走开了;天天再走过去,他再次走开……我没法跟他解释小哥哥为什么要走开,即使解释他也听不懂。我只得拉天天走开,虽然他老大的不情愿。
  提问妈妈:
  Q: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A:我知道,正常的社交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可是,看着他站在那些小哥哥身边贪婪地看着人家的玩具,却连伸手摸一下都会遭到拒绝,我心里很难受。
  专家点评:妈妈的感受,不一定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在这里,表面上看是由于大孩子和小孩子存在年龄上的差距,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妈妈自己的矛盾心理和困惑。一方面,妈妈认为正常的社交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孩子遇到真实的社交机会时,却选择了回避――拉孩子走开。这样怎么能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交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呢?妈妈带着这些矛盾和担心去面对孩子的交往,又怎么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交环境呢?
  妈妈看见孩子与人交往时的一些情景和细节,心里感觉不舒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妈妈也要明白,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未必是孩子的真实感觉。比如,妈妈拉孩子走开时,孩子却老大的不情愿,说明妈妈自己的感觉和孩子的真实感觉是不一样的。妈妈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真实感受,更不能放大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妈妈只有明白了这些,并且身体力行,孩子才能获得宽松的交往环境,真正在交往中学习和成长。
  妈妈回访:
  专家的点评非常中肯,很多被我忽视的问题,在看了专家的意见后顿时清晰和清楚了。明明知道,只要孩子不打得头破血流,就应该让他自己面对社交。但常常是看到孩子受冷落,或者孩子看着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那种“贪婪”的眼神,就会充满心痛。我想,很多妈妈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吧,都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我的童年是没有办法得到的。这种既要孩子独立面对,又害怕孩子受伤的矛盾心理,确实阻碍了孩子的正常社交。以后我要很好地注意这些。
  麻辣观点:
  童年时代,我们都曾是大孩子们的跟屁虫,但这并没有妨碍我们今天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头羊。
  人为造出一个“生态平衡”:今天跟在大孩子身后,明天是小宝宝们眼中的“大明星”。心态有起伏,才会有更好的平衡。
  
  事件5:他是“小霸王”
  妈妈讲述:(邵静雅,儿子王毅恒4岁)
  我儿子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问题就用武力解决,所以楼下的老太太们都说他是小霸王。
  他最喜欢和楼下比他小3个月的扬扬玩。一次,扬扬拿了个漂亮的遥控新汽车,我儿子想玩,立刻冲上去就抢。扬扬不给,儿子对着扬扬的胸口就是一拳。扬扬还手了。我怕他继续打人家,立刻把他抱开。在我抱他的过程中,他的手够不着扬扬,还要抬起脚去踢。结果,我把他狠狠地训了一顿!
  提问妈妈:
  Q:宝宝爱打人,是不是经常有人向你告状呀?
  A:是啊,经常有小孩说:“阿姨,王毅恒又打我了!”
  Q:这个时候,你一般是怎么处理的?
  A:大部分是训斥他,让人家心理平衡。要是眼看着他打人家,我就会打他的手。
  专家点评:教育孩子,不是表演给人看。
  
  孩子成为“小霸王”是有多种原因的。比如老人的宠爱,还有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打人,妈妈的训斥只是为了让人家心理平衡,这种训斥带有做给人家看的表演性,有雷声大、雨点儿小的嫌疑,这就冲淡和降低了让孩子明白不能随便打人的教育性和严肃性,导致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一直都不明显。所以,如果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妈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黄金建议:如果你是毅恒妈妈,可以怎样做?
  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打小朋友?他是怎么想的?先听听孩子的理由。之后,你再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并要求他向别人赔礼道歉。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景,教孩子怎么做。比如,他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先和别人商量;如果商量不成,可以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别人交换等等。如果只是简单地制止、打骂或吓唬,而没有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那他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具体应该怎么做。
  如果打人的宝宝还小,不会表达,妈妈可以直接抓住他的手,严肃而坚定地看着他的眼睛,说:“不许打人!”让他明白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知识链接: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孩子动用武力,常常是有原因的。比如,他进行自卫;或者他内心不平衡,又找不到别的发泄方式。
  有的孩子确实比别的孩子更具攻击性,这样的孩子血液中 5- 羟色胺的分泌比较多。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物质,它会在攻击性中起作用。但即使这种物质一样多的孩子,行为也大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他所在的环境。如果成人能够鼓励他将这种行为能量运用到探索世界中去,就能被社会所认可了。
  同时,我们要知道,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他的攻击性只是能量的释放,不在道德范畴之中。只有当孩子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还故意去攻击别人,才可以说行为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放任自流,而是要告诉他,他的攻击行为是有限度的,这样才不会演变成暴力。
  
  事件6:被人欺负不知道还手
  妈妈讲述:(尚霞,儿子张一诺 3 岁7个月)
  可能接触的人太少的缘故,我儿子只要一见到小朋友就很兴奋,跟着跑跑跳跳,很开心。但只要发生冲突,他往往就是受伤的那一个,因为他不会动手,即使被打了,也只是抱着脸哭,不知所措的样子。
  一次,我们一起去参加他爸爸的同学聚会。有一个男孩比他大10个月,长得很壮,很好动。儿子和他玩的时候,总会时不时地被压在身下。开始时我并不怎么心疼,因为我也希望他能锻炼一下,慢慢学会保护和照顾自己。后来听到儿子哭,回头看见他已经被折着腿压在身下了,我有些不忍,赶忙过去拉开,把他搂在身边吃饭。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跑去和那个孩子玩了。没多久,又哭着跑来找我,嘴角还流血了。见他这样,我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提问妈妈:
  Q:孩子被压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要制止?
  A:想过,但那个孩子的爸爸说这样才能锻炼孩子。所以,我虽然心里很不情愿,但还是没有管他。看到他嘴里流血了,我很后悔,很自责。
  专家点评:教孩子保护自己,而不是代替他解决问题。
  孩子受伤,妈妈肯定是很心疼的。可是,妈妈有没有想过,有时问题的根源恰恰在自己身上?
  在这里,妈妈包揽了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孩子被压时,妈妈过去拉他,并把他搂在身边吃饭,把他保护起来,而没有教他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果妈妈总是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那么孩子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有自己解决的意识,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虽然很多时候,孩子间的打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欺负事件,但客观上会给较弱的一方造成伤害所以,妈妈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在关键时刻要及时制止孩子间的危险行为,防止事态变得严重、复杂或重演。很多妈妈往往碍于邻居、朋友的情面,不敢出面制止孩子间的打闹,其实只要向对方说明情况大家都会理解的。父母处理这些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也能言传身教地传递给孩子,使孩子从中获得应对这种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孩子真正从中获得成长。
  黄金建议:如果你是一诺妈妈,可以怎样做?
  对于很小的孩子,交往时妈妈一定要在现场。
  在两个孩子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打闹是有危险的。妈妈要当面制止他们的危险游戏:“不可以这样玩!”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防止对方孩子无所顾忌,超越规则。同时也可以建议他们玩别的游戏。
  如果对方孩子是真正地欺负你的孩子,可以教孩子这样做:直视对方的眼睛,坚定地告诉对方,不许打人!如果警告不听,就可以教孩子还手,或者告诉成人。
  友情出招:帮助弱小的孩子强大起来。
  有些宝宝身体比较弱小,或者性格有点内向,在争执中容易受伤害。这里教你几招,可以帮助宝宝学会保护自己。
  1.教宝宝大声呵斥。要是别人来抢他的玩具,要大喝一声,这样可以将对方震慑住,还能吸引大人的注意。
  2.抢玩具训练。妈妈拿着宝宝喜欢的玩具,鼓励宝宝来争抢。
  3.增强宝宝的自信。自信、有尊严的人常常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当宝宝受欺负时,你不要对他流露出失望、恼怒等表情,而是要安慰他、鼓励他,让他有安全感,增强他的自信心。
  麻辣观点:
  谁说狭路相逢一定就得硬碰硬?知道韦小宝学得最好的一门功夫叫什么吗?神行百步――打不赢就跑!
  你怎么知道对面的孩子没带伤?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占上风?
  
  事件7:玩具被瓜分
  
  妈妈讲述:(花开荼蘼,儿子珂诚4岁半)
  心里特别希望儿子是一个乐观、善良、大方、自信的孩子,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教他与人相处以善为本。
  现在诚诚 4 岁半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和是非观。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中,我发现,我教给儿子的,却成了一些孩子霸道的理由。
  我的隔壁店铺有个小男孩,比诚诚大半岁,经常来找诚诚玩。因为年纪相仿,诚诚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这个孩子明显比诚诚的外交能力强,嘴很甜,周围几个店铺的小孩子都比较听他的,每天晚饭过后,他们都在一起玩。
  有一次,我发现儿子傻傻地站在他们旁边,脸上满是委屈,那几个孩子蹲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我叫回儿子,问他怎么啦?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玩?儿子嘟囔着嘴说:“妈妈,他们把我的玩具都瓜分了,还不准我玩。”我问:“为什么不准你玩?”儿子回答说:“豪仔说,反正是我的,我随便什么时候玩都可以。”
  提问妈妈:
  Q:听了孩子的话,你当时怎么想?
  A:有点生气。一是因为儿子受了委屈,他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自己却被排挤了;二是因为那些霸占了玩具的小朋友居然觉得不让我儿子玩,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独享!我怕儿子会在心里怀疑,为什么妈妈教我做人要大方,到最后还被人欺负!可我又怎么告诉他,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呢?
  专家点评:让孩子明白社会的真实性,对成长是有益的。
  父母教育孩子与人交往的核心态度是本着真诚、善意、诚信、感恩。同时,父母也要引导孩子正视人性不太阳光的一面,包括社会的阴暗面。让孩子明白社会上永远是好人多,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社会的真实性,接受社会本来的样子。无论别人怎么做,我们都要把握好自己,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
  在这里,对方孩子接受诚诚的玩具之后,言行中没有任何的感恩,这是让妈妈和诚诚心里不舒服的根源。有些家教比较薄弱、偏颇的孩子,容易表现出缺乏感恩、霸道、蛮横的言行。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引导孩子采取应对的措施。躲避、逃避都不是办法,因为孩子是社会的人,他们总有一天要面对真实社会的各色人等。早一天让孩子接触到这些,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麻辣观点:
  善良不是软弱的同义词,而是一种内在的坚强力量。
  教会孩子“我的地盘我做主”,谁不遵守规则,就将谁淘汰出局!
  
  交往着,思考着……
  
  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与人交往的故事。在林林总总的交往事件中,有没有共同的东西,需要父母去把握?一起听听专家的建议。
  受访专家/ 黄珊(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总园长) 王瑜元(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徐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父母必读》:父母们关于孩子交往问题的担忧非常多。您一直在幼儿园工作,每天都要接触那么多的孩子,一定处理过无数关于孩子交往中的事件吧。您怎么看待孩子间的交往问题呢?
  黄珊:3 岁以下的孩子,发生的冲突会更多。因为他们还不能流畅地用语言和别人沟通,更多依赖于行为和感官去与人交往,方式比较简单。我们婴班招收的2 岁多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说,谁打我了,谁咬我了等等。你要是问他为什么,孩子会说,我喜欢他,我想跟他玩等等,原因就这么简单。如果你不问,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会觉得他是个坏孩子。所以,出现交往问题时,我们首先要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这样你就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了。
  现在可能因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也比较敏感,自己就担心孩子被人欺负,其实孩子未必就感受到是被人欺负了。家长的态度会传递给孩子,反而让他感到焦虑,或者使他对别人产生敌对情绪。如果我们能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交往中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也能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影响。
  
  消极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父母必读》:很多家长都害怕孩子间发生冲突,有时也会因为孩子间的冲突而引发家长间的冲突。您怎样看待这种冲突?
  王瑜元:孩子间的冲突,常常是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引起的,即使没有成人介入,多数也会很快烟消云散。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个泪水未干的孩子,又发出欢声笑语了。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孩子间发生冲突,更不必因此而引发家长间的冲突。
  
  有时,家长会将孩子间的冲突与成人世界的冲突看得同样“严重”,或者更多地关注孩子间冲突消极的一面,比如孩子伤心、沮丧甚至哭泣等。其实,偶然的消极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是坏事。比如,孩子由于小伙伴不和他玩而伤心,起因却是他抢了小伙伴的玩具。“伤心”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他知道,抢玩具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于是,他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调整正是孩子进步的开始。可以说,冲突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是一种动力。在冲突中,孩子可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逐渐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学习相互尊重、协商等交往规则。这一切都可以帮助孩子今后更好地走入社会。
  
  交往,其实不止是技能培养。
  《父母必读》:交往是孩子社会性发展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让孩子掌握必要的交往技能,对他的社会性发展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吧?
  徐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其核心是一种人格特点的培养。也就是,对孩子的一生来说,你给予了他什么样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家长自己在对待孩子交往中的态度,你的引导方式,甚至包括你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与亲戚朋友的关系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态度。因此从本质上说,交往不是技能培养的问题,有时可以说是父母的一种态度,在左右着孩子的交往。
  你是孩子身边的摄像机,还是照相机?
  许多时候,我们就像一架照相机,拍摄下来的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孤立的画面。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如果从一架摄像机的镜头中望过去,你就会发现,也许前一瞬间还在赌气的伙伴,此刻已经手拉着手;这一刻的眼泪,转瞬便化解在开怀的笑容里……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25181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