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会考工作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时间:2024-03-29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高中会考工作总结

高中会考工作总结一、正确认识高中会考,明确目标,达到较高的会考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钻研会考纲要,扣“本”依“纲”精讲教材,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复习。

高中会考着眼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技 能。为此,每年会考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会考说明》这个“纲” ,规定考试 范围、题型、标准,对不同知识提出不同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这个“纲” 来源于课本并规定命题的范围。认真钻研并依据《会考说明》 ,紧扣课本,明确 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 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从而设计出严密的包含复习 教学内容和各个环节的教案,既能突出重点掌握关键,又能突破难点。

三、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复习 (1)规律性、逻辑性强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可采用图解法,则能吸引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2)同类性质的知识可采用比较法, 。

(3)系统性内容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复习,有利于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4)运用图表法进行复习 。

四、精选习题,加强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加强练习,主要是多练,主要以《会考纲要》中的练习为主,以便更好地 开拓思路,锻炼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对练习、测试要及时批改、讲评,并在讲评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 性地解决学生知识、技能的缺漏并指出审题、解题和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 生答题思路以及答题的规范,从而达到提高会考成绩的目的。

五、创优辅差,发挥模拟考试作用 提高会考及格率, 实际上就是抓好后进生的学习转化工作。后进生往往没有 自信心, 学习意志薄弱,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首先要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 用情感开导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制订 复习计划,重点辅导,督促检查,因人施教,查缺补漏。同时,也要兼顾优秀生 的培养,注意优秀率的提高,对中上等学生多用启发式引导学习,充分发挥其内 在潜力。抓两头,可带动中间,达到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会考应试能1 力,应进行 2 到 3 次模拟考试,试题以稍高于会考水平为准,查漏补缺,突出基 础,分析常见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及读图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通过几次模 拟考试,基本覆盖会考的内容。

一、更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技能,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一)净化生源,坚决杜绝思想品行不健康,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 成绩较差的学生流入。

本学期高一、 高二年级应届班的插班生均进行了摸底考试, 考试报名人数为 42 人, 录取人数为 14 人, 绝大多数学生因为英语、 数学不合格, 或思想品行不端正被挡之门外。今年 8 月份,我们将高一录取分数线再次上调, 坚决杜绝品行不健康,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成绩较差的学生流入。

(二)必须合理利用老师资源,教师的课时均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 标准课时来安排,坚决杜绝教师超课时带课,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调动老师的 积极性,要让任课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转变他们打工谋生的观念,转变他们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观念。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教师要完成学校下 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认真落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决不允许思想僵化, 工作态度消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背道而驰。对于工作不求上进,不 钻研新教法,对待学生态度消极,不能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老师,学校将采取解 聘的措施,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华而不实的弊端,使我校的日常教育 教学在短期内能有质的飞跃。

二、整顿班风、学风,狠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教学创造有力条件。

(一)抓好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包括军训(队列的操练、内务整理) 、成功 学校学生管理办法的学习、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举办学生入学思想 教育专题讲座等。

(二)严防突发事件发生,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定期举行学生人生财 产安全知识讲座。

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学生学会处理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防止打架斗殴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协调处理好突发事件的补救工作。需将突发或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向学 校汇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事情的全过程,做到应急及时,有条不紊。

(四)抓好班主任例会,第一时间掌握各班学生的思想动态、班风及学风情 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于思想品行不端正,学习较差,经多方教育无果,以 书面材料上报学校,该清退的坚决清退,绝不手软。2 (五)认真落实学生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将有益的体 育,文艺活动有序开展,并加以记录。

(六)尽快建立学生会,要求学生会成员学习、品行好,要有一定的领导才 能,热爱为学生服务这门工作,配合值周教师及时清查教学区、生活区的秩序。

(七)定期组织理想教育、感恩教育专题讲座或文艺活动,使学生有职业理 想、也有学业理想,使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理解父母亲培育儿女的苦心,如 何尊重体贴父母长辈!任务重,事情繁琐,工作难度大,这是政教工作的特点。

但是学生利益无小事,我们必须把政教工作落到实处,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课改、聚焦课堂,严抓课堂教学,彻底解 决课堂低效问题,认真贯彻落实成功系列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认真贯彻落实成功系列创新教学法。多年实践证明,这是成功学校之 所以成功的法宝, 是成功名师多年总结出来的教法精髓,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深 刻理解它的内涵,并推向教学全过程,尤其是总校提出的“三分制”教学模式、 “学、教、练、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必须大力推广。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 新的课改要求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组织者,特别指出的 是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必须带着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去学,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作到精讲,学 生要坚持多练,多思考,讲练结合,积少成多。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会” 。

(二)严格禁止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合理分配课堂 时间,做到先学、后教、再练相结合。当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当堂掌握,当天 的作业当天完成, 本周内记忆的东西本周内完成。

做到堂堂清、 天天清、 周周清。

(三)切实做好高三第二轮复习,具体要求:按纲织网,专题复习,构建体 系,明确主干,以学定教,有的放矢,目标引领,严盯紧扣。师生要做到扣考点、 扣考纲、扣重点、扣热点,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分层次教学,分层布置考练 题或作业, 主动取舍,学生在复习做题过程中就做力所能及的考练题所涉及知识 点的内容, 力不能及的问题, 根据情况而定, 该舍去的必须舍去, 防止拔的过高, 浪费时间。

四、认真落实会考科目学习指导工作,保证各科会考合格率有新的突破, 为高考做好铺垫。

认真落实总校下达的会考过关指标。责任到人,加大会考科目的学习时间,3 使我校的会考过关率有新的突破。4

高二会考总复习讲述

高二化学专题复习学案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一、要点分析:1.概念解读 离子反应:在溶液中通过离子进行的反应。

离子反应类型: (1)复分解的离子反应 (2)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两种物质之间的某个反应, 而且表示多种物质之 间的同一类反应。如:Ba +SO4 →BaSO4↓,它不仅表示 Na2SO4 与 BaCl2 这两种物质之间的反 应,而且表示可溶性钡盐与可溶性硫酸盐或硫酸的同一类反应。

2.命题特点 考点内容与要求: 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是历年学业考必出的试题, 考查离子方程式的 目的主要是了解考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从命题的内 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误的原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 拆分、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为主,较少涉及溶液中的其它氧化还 原反应。

(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

如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在近几年的试卷中一般都错写成 CO3 +2H →CO2↑+H2O。

又如酸碱中和反应每年必考。

审题时无非要注意酸碱的强弱及溶解性从而判断化学式能否拆 分等问题。

再如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一般以置换反应为主。

基本上考的是金属铁与盐酸或硫酸铜或硝酸 银的置换反应及氯气与溴化钠或碘化钾的置换反应。

3.方法与技巧: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规律(六“看” ) ⑴ 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

如 Fe 粉与稀硫酸或硫酸铜反应产物应为 FeSO4 即 Fe 而非 Fe ;又如 AlCl3 溶液中加入过量 氨水只能产生 Al(OH)3 沉淀而不能生成 AlO2 。

⑵ 看化学符号表达是否正确。可溶的强电解质必须拆成离子符号,弱电解质和难溶的强电 解质、气体用化学式表示。

如 CH3COOH、H2CO3、HClO、NH3·H2O、BaSO4、CaCO3 等不能拆成离子符号。

又如 HCO3 不能写成 CO3 +H ⑶ 看“→” “2+ — 2+ 3+ 2- + 2+ 2-” “↑” “↓”等是否正确。

” ,且因为水解是微弱的,故沉淀不写如一般盐类的水解方程式应为可逆反应,需用“ “↓” ,气体没有“↑” 。

⑷ 看是否漏掉离子。如稀 H2SO4 溶液和 Ba(OH)2 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可写成: SO4 +Ba2-2+ -→BaSO4↓或1 H +OH →H2O,也不可写成 H +SO4 +Ba +OH →BaSO4↓+H2O,要符合离子方程式的组成定律, 所以应为 2H +SO4 +Ba +2OH →BaSO4↓+2H2O ⑸ 看三守恒:两边原子数、离子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 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如 Fe +Cl2 → Fe +2Cl 此离子方程式属于两边原子数守恒但离子电荷数不守恒,所以正确 的离子方程式应为 2Fe2+ 2+ 3+ + 22+ -+—+2-2+-+Cl2 → 2Fe +2Cl+3+-⑹ 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及要求。

如检验铵根离子所涉及的离子方程式 NH4 +OH―→NH3·H2O 是错误的,应在反应条件上注明加热的符号,反应产物也应为氨气而非一水合氨。高二化学专题复习学案 2离子共存的判断要点分析离子共存是离子检验中重要的知识点, 也是高考和学业考中重要的考点。

碱性溶液中仍 有 H ,酸性溶液中仍有 OH ,离子共存不是指这种形式的共存,指离子之间以较大的离子 浓度共存于同一溶液体系中,也就是离子大量共存。离子共存就是离子相互之间不反应,离 子不能共存就是相互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

离子共存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判断离子之间是否相互反应确定离子之间能否共存的情况, 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一、离子之间的反应。

1、复分解反应。

(1)生成沉淀:OH 与 Mg2+、Ca2+、Fe2+、Fe3+、Al3+生成不溶性碱;CO3 与 Ba2+、 2― 2― ― ― ― Mg2+、Ca2+、Fe2+、Fe3+、Al3+生成不溶性碳酸盐;Ag+与 OH 、CO3 、SO4 、Br 、I 生― + ―2―成不溶性沉淀。H 与 AlO2― 也会生成 A l ( O H ) 3 沉淀。+(2)生成气体:H+与 CO3 、SO32 、S2 、HCO3 、HSO3 、HS 会生成气体。― ― ― ― ―2―(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OH 与 H+、OH 与 HCO3 、HSO3 、HS 生成 H2O。OH 与― ― ― ― ― ―NH4+生成 NH3· H2O;H+与 CO3 、SO32 、S2 生成 HCO3 、HSO3 、HS 。H+与 F 、ClO 、― ― ― ― ― ― ―2―CH3COO 生成弱酸。Ag+与 NH4++OH 溶液生成 Ag(NH3)2OH 溶液,Fe3+与 SCN 生成血红― ― ―色 Fe (SCN)3 溶液。

2、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3+和 S2 、―I 不能大量共存。NO3 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氧化 Fe2+、S2 、I 。― ― ― ―二、几种离子的共存 1、K 、Na+ +可以和任何离子大量共存。2 2、 两组不溶于硝酸的沉淀不能共存。

Cl 生成 AgCl, 其它离子均可以与 Cl 共存; SO42― ――生成 BaSO4,其它离子均可以与 SO42 共存(有些微溶情况没有考虑在内)。―3、某些“离子对”只能存在于碱性条件 SO32 和 S2 、 ClO 和 Cl 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 在酸性条件下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 ― ― ―能共存。2S2 +SO32 +6H+→3S↓+3H2O,ClO + Cl +2H+→Cl2↑+H2O。― ― ― ―4、水解呈酸性的离子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即弱碱所对应的阳离子,如 NH4+、Fe2+、 Fe3+、Al3+等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水解呈碱性的离子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即弱酸根 对应的阴离子,如 CH3COO—、CO32—、S2—、HS—、HCO3—、F—、ClO—、AlO2—等只能存 在于碱性溶液中。

5、无论强酸或强碱性溶液,酸式盐的酸根如 HCO3 均不能共存。

三、附加条件的判断 1、有色或无色:MnO4- ― ―紫色,Fe22+ 3++浅绿色,Fe32++黄色,Cu 2+蓝色。

“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能存在 MnO4 、Fe 、Fe 和 Cu 等有色离子。

2、酸碱性条件: “某溶液跟甲基橙作用呈红色”即在每个选项后再加 H+然后进行判断, “在 pH=13 的某溶液中”即在每个选项后再加 OH 然后进行判断。

四、解题程序与审题 离子大量共存试题属中等偏易题型, 但区分度比较高。

要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可强化解题 程序和审题。

会考要求难度较低,对于有四种离子的离子组(设六种离子分别为 A、B、C、D),最多 需要组合六次进行判断。AB、AC、AD、BC、BD、CD,防止遗漏。-五、认真审题 1、审清关键字。

“能共存” 、 “不能共存” 、 “可能能共存” 、 “一定能共存” 、 “一定不能大 量共存” ,一定要审请。

2、注意溶液酸碱性的表达方式。溶液酸碱性可以用 c(H+)、c(OH )、pH 来表示,也可―以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水电离产生 c(H+)等表示。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存在模糊性,甲 基橙显黄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酚酞显无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题干给出 c(H+)数值时,要 注意辨清是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还是溶液中由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3 高二化学专题复习学案 3 氧化还原反应 要点解析: 一.氧化还原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电子转移 特征:化合价升降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三.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两条主线:升——失——氧(指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降——得——还(指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两个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原子个数守恒 四.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五.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 Cl2 Br2 2.含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浓 H2SO4 HNO3 KMnO4 FeCl3 等 3.特殊的物质:HClO Ca(ClO)2 H2O2 Na2O2 还原剂:1.活泼的金属:K Ca Na Mg Al 2.含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HI H2S NH3 等 3.特殊的物质:C H2 CO *六.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比较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七.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原电池 概念: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形成条件:大前提: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1)两个电极(活泼性不同) 负极:一般是较活泼的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 (2)电解质溶液 (3)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总反应式: + Zn + 2H = Zn2+ + H2↑ 电极反应式: 2+ 锌片:Zn – 2e = Zn + 铜片:2H + 2e = H2↑4 2.电解池 电解: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电解饱和食盐水 (1)现象: 阳极:有气泡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 阴极:有气泡产生,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2)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阴极:2H +2e=H2↑(还原反应) 阳极:2Cl -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2NaCl+2H2O 2NaOH+H2↑+Cl2↑+电解氯化铜溶液 (1)现象:阳极:有气泡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 阴极:有红色物质铜析出 (2)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阴极: Cu +2e =Cu (还原反应) 阳极: 2Cl -2e =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 Cu+Cl2↑- 、 2+ 、原电池和电解池比较 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的装置 电解池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的装置定义装置举例形成条件电极名称 电子流向①活泼性不同的两 电极②电解质溶液 (电极插入其中, 并与 电极自发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 ③形成闭合 电路 负极:氧化反应, 正极:还原反应, 导线 负极― ― →正极①两电极接直流电源 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 溶液③形成闭合电路 阳极:氧化反应 阴极:还原反应 导线 电源负极― ― →阴极 导线 电源正极― ― →阳极5 高二化学专题复习学案 4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要点解析】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 人们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 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由此概念可得: (1)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公式:ν =△c/t。

(2)化学反应速率单位:mol/L·s 或 mol/L·min 等。

2.特点 (1)化学反应速率是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而不是瞬时速率。

(2)化学反应速率无正负之分。

(3)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指明具体物质(固体或纯液体(不是溶液)的浓度可视为不变的 常数,故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4) 同一反应中, 用不同物质的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时, 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因此, 必须指明具体物质),但意义完全相同。

(5)对于反应 a A + b B→c C + d D, ν A︰ν B︰ν C︰ν D=a︰b︰c︰d。

3.影响因素 (1)内因即决定性因素:反应物本身性质。

(2)外因即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及固体物质的表面积等等。

4.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1)浓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反之,减小反应物的浓 度,反应速率降低。(注意:固体和纯液体量的改变不会引起浓度的变化,故不会引起反应 速率的改变) (2)压强:其它条件不变时,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来说,增大压强(减小容器的体积) 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减小压强(增大容器的体积),反应速率变慢。

(3)温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注:实验测得,其他条件 不变时,温度每升高 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加到原来的 2-4 倍) (4)催化剂: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的增大正逆反应速率。

(5)固体表面积: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

二、可逆反应及化学平衡状态 (一)可逆反应 1.概念: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 应。其中,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或负反应)。

2.说明:6 (1)可逆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通常用“”而不用“→”隔开。(2)在任一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逆反应必然同时存在,不可分离。

(3)任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不可能 100%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同样 生成物也不可能 100%全部转化为反应物。

(4)科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只是可逆的程度不同而已。对于 一些正、 逆反应程度差异很大的反应, 如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等通常意义上不把它们称为可逆 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反 应物和生成物的含量不再改变时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注:“一定条件下”通常是指一定的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它是建立起化学平衡 状态的前题。这里的“可逆反应”还应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某些盐的水解等,它是化学平 衡研究的对象。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反应中同一反应物或同一生成物的生 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它是建立起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含量不再改 变”是建立起化学平衡状态的结果。) 2.特征 (1)“动”即化学平衡状态建立时,“ν 正=ν 逆≠0”,它是一个“动态”平衡。

(2)“定”即化学平衡状态建立时,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保 持不变。

(3)“变”即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已建立起的化学平衡状态就会发生变化或被破坏。

(但一段时间后它又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建立起来的几种常见标志 (1)根本标志:ν 正=ν 逆, 即只要能确定反应中同一反应物或同一生成物的生成速率等 于其消耗速率,则该可逆反应一定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2)等价标志:通常反应体系中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对气 体而言)、转化率(对反应物而言)、产率(对生成物而言)等保持不变时,则该可逆反应 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3)其它主要标志: ①对于方程式中气体分子化学式前系数之代数和“前”“后”不相等的反应来说: a、体系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保持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b、恒温、恒容时体系内的总压强始终保持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c、恒温、恒压时体系内气体的总体积始终保持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②对于方程式中气体分子化学式前系数之代数和“前”“后”相等的反应来说,无论反应是 否达到平衡状态,体系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总体积等都会始终保持不变,故以上 几方面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

4.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对于已经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的化学平衡状态(此时ν 正=ν 逆≠0)来说,若 改变某一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则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此时ν 正≠ν 逆),过7 一段时间后该可逆反应又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化学平衡状态(此时ν ′正=ν ′逆≠0), 这就是化学平衡移动。

(2)移动的方向:若ν 正>ν 逆,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或向右移动;若ν 正<ν 逆,则平 衡向逆反应方向或向左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平衡移动规律) ①浓度:a、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或向右移动。

b、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或向左移动。

(注意:固体和纯液体其物质的量变化时平衡不移动。) ②压强:a、增大压强(缩小反应体系的总体积)时,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b、减小压强(扩大反应体系的总体积)时,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c、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相等或没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来说,改变压强,化学 平衡不移动。

(注意:增大压强时,ν 正、ν 逆均增大,但ν 正、ν 逆增大的倍数不相等。同样减小压强 时,ν 正、ν 逆均减小,但ν 正、ν 逆减小的倍数也不相等。) ③温度:a、升高温度时,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b、降低温度时,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注意:升高温度时,ν 正、ν 逆均增大,但ν 正、ν 逆增大的倍数不相等。同样降低温度 时,ν 正、ν 逆均减小,但ν 正、ν 逆减小的倍数也不相等。) ④催化剂:由于其同等程度地增大ν 正、ν 逆,故使用催化剂不会导致化学平衡的移动,但 可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5.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动原理) :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 温度、 压强等) , 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此原理适用已达平衡状态的体系;②“平衡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是指 平衡向改变条件相反的方向移动,如增大反应物浓度,则平衡向减小反应物浓度的方向即 正方向移动) 6.合成氨[ N2+3H2 2NH3+Q(Q>0)]生产条件的选择 (1)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合成氨反应有如下二个特点:①正反应是放热反应;②正反应方向 是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反应。

(2)基于以上两个特点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方面来选择合成氨的反应条件条件 “快” (化学反应速率) 浓度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增大 增大 升高 使用 “多” (化学平衡) 降低 增大 降低 无影响(3)实际条件的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①浓度:实际在反应过程中向循环气体不断补充 N2 和 H2(即增大反应物浓度)并及时从体系 中分离出氨(即减小生成物的浓度)。8 ②温度:实际生产时选择 500℃左右。选择这样的高温,从化学平衡的角度看是不利的,但 此温度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大,即从反应速率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两者相权衡,这个温度 下合成氨的效率最高。

③压强:实际生产时选择 2×10 ~5×10 Pa。显然无论从反应速率角度看还是从平衡移动角 度看,压强应该越大越好,但由于设备材料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故不应选择更高的压强。7 7高二化学专题复习学案 5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一、要点分析: 1.原子的结构 质子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核外 电子 中子→与质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种类 (不带电, 但并非所有的原子核内均有中子,1 如1 H)核外电子总数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单质的氧化 和还原性)2.同位素 (1)人类至今共发现一百多种元素,但人们发现的原子的种类数远远大于元素的种类 (2)同位素属于同一类原子,即同一种元素 (3)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但某些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4)同种元素的同位素无论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该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占该元素 所对应的原子的个数百分比(丰度)为定值 (5)元素为宏观的一类原子,包括游离态和化合态;同位素为微观概念,仅表示微观的原子 (6)同位素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3.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1)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某个原子质量与 同位素的相对原子量:12C 原子质量的 1/12 的比值。同位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相应原子的质量数。Ar(X) ?m(X) m(12 / 12 6 C)(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所含的所有天然、稳定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同位素的近似原子量 ==质量数 其中 a%是指同位素在元素里所占的原子数目百分比。也称为自然界中的丰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1 ×a%+M 2×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也称元素的近似平均原子量。

它是用某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 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来和其在自然界的丰度的乘积之和。9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也称元素的近似 平均原子量。它是用某元素各种天然同位 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来和 其在自然界的丰度的乘积之和。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4.几组重要的关系式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离子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5.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分层排布,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10 电子微粒: 不带电:Ne、HF、H2O、NH3、CH4 带正电:Na 、Mg2 、Al3 、NH4 、H3O++ + + +A1 ? a % ? A 2 ? b% ? A 3 ? c%带负电:F 、O2 、N3-、OH 、― ― ―6.化学键: (1)定义: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离子键: 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强烈相互作用.这种静电作用包括原子核和原子核之间, 电子和电子间排斥力.以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吸引力等等 形成离子键的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其对应的化合物的熔点、硬 度较大 (3)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中除了一定含有离子键之外,还可能含有共价键:如 NaOH,NH4Cl 等等 特征:离子化合物在气化成气态时,以分子形式存在,但在常温下,离子化合物以固态形式存 在,所以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无“分子式” ,只有“化学式” ;一般来说,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 中和熔化状态下(受热易分解的离子化合物除外)均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能导电;但 在固态时,尽管有阴阳离子,但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不导电 (4)共价键: 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形成条件: 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必须具有共用电子对; 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或不太活泼的 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价键所形成的化合物 注意: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 NaOH 等 共价化合物一般只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 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在气态、 固态、 熔化 (纯 液态)时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只存在原子或分子 确定共用电子对数目:一般是距离稳定结构差几个电子就是几对共用电子对,如氮原子最外是 5 个电子,那么氮原子一共有三对共用电子对 7.元素周期律: (1) 、元素周期表编制原则 (2) 、元素周期表结构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 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4)、元素及有关物质的性质10 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5)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a 从金属单质跟水(H2O)或酸反应置换氢气的难易程度; b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等 c 从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合物的碱性强弱; (金属性越强,碱性越强) d 相互之间的置换反应; e 构成原电池时电极性质; f 所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可变价的元素除外) (6)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 a 从非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合物(即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b 单质跟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 相互之间的置换反应等。

(7) .单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简单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所对 应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所对 应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8).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主族中, 从上到下,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同一周期中, 从左到右, 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 酸性逐渐增强。

(9)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同一周期中, 从左到右,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增强。

(10) .主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及对应水化物的通式、气态氢化物的通式 注意:一般非金属不比较金属性(还原性) ,金属一般不比较非金属性(氧化性) (11) :关于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a 同周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逐渐减少,同主族元素则逐渐增大 b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c 同周期元素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从左到右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则增大 d 元素如果电子数与核电荷数都不同,要找参照物作比较 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1

XX年初中地理会考教学工作总结

XX 年初中地理会考教学工作总结 在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多元 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今天小编给大 家整理了初中地理会考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会考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这个学期我教 六个班的地理课,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我不仅要扎实学 生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他们对 地理的信心,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总结。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 事。加之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 事件纷繁复杂, 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 学起来无味, 考起灵活,难度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除了运用 一定的技巧扎实他们的知识基础,同时渗透着先进的学习观 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强化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首先,备课前,我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 钻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把握 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完整 而详细的教案。同时,我会特别注意导入的设计,因为这样 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其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 比如歌谣法、 地理故事、 地理游戏、 地理大事件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

其次,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都以自己为中心, 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样不但对老师没 有任何的挑战意义,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今天,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 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授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 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我积 极地学习老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平时主动了 解时事动向,学习各种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 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加了他们的学 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地理这门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 事件纷繁复杂, 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 学起来无味, 考起来却很难。

为避免陷入此局面, 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性、 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 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趣味性则是为避免 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初中学 生好奇心强, 这是他们的特点, 也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特点。

因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影像资料、图片、电脑等 生动的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多看、多听之外,还能调动 他们积极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 忆。如果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动脑筋,结合事实和生活中较常 见到的事物去想问题,那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了解和熟悉课本 内容。

这样不仅扎实了基础, 而且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变浓。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的时,才更为有效” 。在兴趣的基 础上,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当好。

最后,课后时常找学生了解情况,比如上课的速度是否 适宜, 作业的完成是否有困难, 并让课代表收集同学的意见, 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适时改进课堂教学,从而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让学生的学之有效。

复习期间,我以强化训练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 辅, 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通过反复识记、 理解与运用, 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和读图题解题思路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31119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