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叔本华“痛苦论”剖析】叔本华说人生两大痛苦

个人总结 时间:2022-09-28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摘要]本文分析了叔本华“痛苦论”思想的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哲学基础,并结合其思想的内容,指出这一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不利影响。   [关键词]叔本华;痛苦论;背景;消极因素;影响
  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是使现代思潮从理性主义向意志主义转变的第一个推动者,凭着敏锐的嗅觉,叔本华感到了基督教伦理末日的来临,于是他发出了悲观主义的哀叹。
  一、叔本华“痛苦论”溯源
  一种哲学思想的出现,总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追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仅有深刻的哲学基础,也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叔本华个人生活背景。
  1.悲观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在西方迅速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由的市场经济突奔在地球的若干地方。作为叔本华生长地的德意志,除了发展自身的资本主义经济之外,还要完成自身的统一,而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旧有的普鲁士封建容克地主阶级,却找不到发展的出路,新生的资产阶级又在封建经济的限制下难以成长。这使得相当多多的知识分子感到前景暗淡,情绪低沉;加上原始积累时期的残酷性,不仅使工人过着惨无人道的被剥削生活,就是力求发展的资本家,也无一不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过着忧心的日子。总之,无论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生活在程度和形态不尽相同的痛苦与烦恼之中。
  2.叔本华个人生活经历
  叔本华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但他父母特有的个性和气质却为叔本华铸造了一个忧虑、怪癖的性格。由于其父母关系一直不好,性情不合,因此从小叔本华身上就笼罩了不幸的阴影,渐渐地形成忧虑、多疑、孤独、暴躁、厌世悲观、愤世嫉俗的特点。叔本华由其自身的痛苦,推广扩大为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出了人生即是痛苦,世界即是痛苦的结论。
  3.唯意志论是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把人的意志分为“生活的意志”和“生殖的意志”,并将它们看作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就是我的意志”。由于他反对理性与科学,而把神秘而盲目的意志看作是世界的主宰,所以他提出,人是非理性的,时刻受“意志”驱策。
  关于“意志”,叔本华认定它是奋斗不懈、不折不挠的生命力和一切欲望的根据,理智似乎时时在引导着意志,但只不过如同引导一个向导、引导它的主人而已,意志才是主宰人的主人,他还断言,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一个人能用逻辑来说服别人。基于这些认识,叔本华声称“意志是精神中唯一永恒不变的要素…”
  由此可见其哲学中敌视理智的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叔本华讲的意志,无论是生存的意志还是生殖的意志,实际上都是指人的本能和欲望,而人的欲望却是永难满足的,因此,意志的世界便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叔本华从其“生活意志”出发,便推演出悲观主义的“痛苦论”。
  二、叔本华“痛苦论”剖析
  叔本华“痛苦论”是以其唯意志论作为基石的,同时,“痛苦论”又是其唯心主义哲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体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意志本身意味着欲求和渴望,欲望本身就是欠缺,欠缺带来痛苦与烦恼。
  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是痛苦,愿望满足了也是痛苦。因为愿望的实现只是满足了眼前的利益,摆脱了短暂的痛苦,但随之而来的是无聊和空虚,使人更加痛苦。他在其代表作《意志与观念世界》中说,“假若世界真是被意志所驱策,那必定是一个痛苦的世界。第一个理由,因为意志本身即是欲望,而所欲常超过其所能达到的范围,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留下来的是十个未满足的欲望。欲望无穷,满足却有限,只要我们听任我们的意愿驱使,我们就永不能享有永恒的幸福或安宁。”
  显然,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这种对生活的评价是纯粹主观的,他混淆了“痛苦”与“幸福”的界限。如果说愿望不能满足实现,会有“痛苦”的体验,那么,愿望的实现,也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喜悦的体验。可是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那里,人生却无幸福可言,因为他不仅认为痛苦是痛苦,就是幸福也是痛苦。
  第二,他提出人是最痛苦的,人越是发展完善就越是痛苦。
  在叔本华看来,低等动物的痛苦少,人的痛苦多,知识分子的痛苦最多,他认为知识越多的人,越深思熟虑,越杞人忧天;知识发达的人往往不是为现实而痛苦,而是为过去或将来而痛苦。
  不可否认,作为有着丰富知觉、感情的人类,在其漫漫人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幸与痛苦,但这决不与个体知识的多寡成正比。丰富的知识,主要在完善我们的人格,增长我们的才能,它可以提高人感受痛苦的敏锐度,也可促使人找到迅速摆脱痛苦的途径,但决不是痛苦的原因。有着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较常人深刻而宽广,甚至发展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地步是有可能的,但这已是与常人的“苦乐观”有着天壤之别的。
  而叔本华的“痛苦论”却渗透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生存的痛苦、失败的痛苦、婚恋的痛苦、成功后仍是百无聊赖的痛苦,总之人的一生简直就是一个“痛苦的世界”。叔本华从其悲观的“痛苦论”出发,必使其解决痛苦的方法也是消极悲观的。他说,“疯狂是避免痛苦回忆的一种手段”,这是他开的第一个药方,还有其他三个药方:自杀、放弃对人生的追求、或是干脆变更生命的状态,达到无欲无求,即佛的超越。
  三、叔本华“痛苦论”批判
  如前所述,叔本华的“痛苦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他对人生的哀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痛苦与罪恶的现实,反映了渴望改变这种现实而又无能为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悲观的思想情绪,这是资产阶级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社会背景。可悲的是他不懂得资本主义罪恶现实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把其归结为人的欲望、人的自私的本性,由此走向极端:由资本主义给人造成灾难和痛苦而否定一切现实的社会生活,否定一切乐观主义,从而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把拯救人类的希望寄托于人的欲望的泯灭和佛教神圣的寄灭之中。
  叔本华的“痛苦论”,只是其个人的主观体验,并不是科学的“苦乐观”。他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大谈个人的欲望能否在社会中实现,并且得出消极的结论:不论欲望能否得到满足,都是痛苦。这种痛苦论调只能造成个人的利己主义欲望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尖锐冲突。从而引导人们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实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它不过是资产阶级专门追逐个人利益的阶级意识的表现,是消极悲观的利己主义人生观。
  一切社会都需要昂扬奋发的精神和积极务实的态度,我国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迫切需要人们发扬务实创新、革命乐观的精神。因此,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痛苦论”是与时代的主旋律格格不入的。
  剖析叔本华的“痛苦论”,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叔本华消极地夸大了人生中的“痛苦”、“不幸”,而根本无视人生的快乐、幸福。其实,“苦”与“乐”是辨证的统一。人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梦寐以求的幸福,必然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任何一种成功的果实,无不包含着失败的眼泪和辛苦的汗水,而人们倍加珍惜的,恰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在有着科学的“苦乐观”的人们看来,痛苦磨练了人们的意志,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了巨大的痛苦产生的。由此,不管叔本华如何渲染人之痛苦,人们还是乐生悲死,这就无可辩驳地说明:求生、求好,始终是人类永恒的意志,它永远是人类充满勃勃生机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尚伟.“�”神话的破灭――简析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02)
  [2] 岳介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艺术美学[J].学术界, 1991,(03)     [3] 孟朝晖.从叔本华看道德悲观主义[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4] 杨芳.试论尼采的人生哲学――兼论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3)     [5] 王英.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尼采酒神精神的异同比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赖桂珠(1985-),女,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问文学。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20230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