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2018意识形态工作总结_《一虎一席谈》的多元观点与意识形态引导

个人总结 时间:2022-09-29

【www.zgzsclpt.com--个人总结】

  摘要:作为凤凰卫视一档新闻谈话类节目,《一虎一席谈》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大批观众。它是社会热点话题的聚集地,也是思想交汇争锋的场所。“这里不是一言堂”,各种观点都可以尽情表达,但是作为一档新闻谈话节目,又不可避免地承载着其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3月4日一虎一席谈“孔庆东言论是否超越言论自由”节目的文本分析,探讨《一虎一席谈》在多元观点交锋时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
  关键词:《一虎一席谈》;多元观点;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220-01
  一、多元观点的碰撞
  和传统的谈话类节目不同,《一虎一席谈》突破了传统的电视谈话类栏目的“传―授”传播模式,它根据每期节目的不同要求邀请各方面人员参与讨论,但无论邀请什么嘉宾,现场总有多元的声音在,不会出现观点“灌输”式的一边倒现象。就《北大教授孔庆东是否超越言论自由》这一期来讲,节目邀请了支持孔庆东做法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韩德强、评论员郭松民、《中国不高兴》作者王小东,反对孔庆东做法的台北市政府文化基金会召集人侯冠群、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中国孔子文化研究所所长金池,同时通过电话连线了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陶杰。而节目现场又有从事各种职业、处于各个年龄段,对该话题十分关注并持有自己观点的观众。这样,整个节目通过多元化的嘉宾和观众,给各种声音都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也给多元观点的碰撞提供了可能。
  除了嘉宾的多元身份和多元观点,《一虎一席谈》话题的设置也为十分巧妙。它选择社会上存在争议的公共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并在主题设置中频繁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词语,这样就给各种观点以说话的可能。嘉宾和观众可以说“是”,可以说“不是”,可以保持中立,也可以持有其他观点。就该期节目而言,《北大教授孔庆东是否超越言论自由》,是否即“是不是”,孔庆东的言论到底有没有超越言论自由,各方均可以自由表达观点。
  《一虎一席谈》给多元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无论是文化精英还是普通大众的观点和话语都可以自由表达,而没有高下等级之分。这种公共空间的话语权是媒体在民主推动方面的进步,也是《一虎一席谈》超越普通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关键所在。
  二、多元观点中的意识形态引导
  《一虎一席谈》提供了公共的话语空间,给各种观点提供了交锋的场所,但是作为一档新闻谈话类节目,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也不可能完全挣脱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存在。因此,在《一虎一席谈》多元观点表达的背后,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引导,而这种引导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一)厘清事情全貌,通过“接种”维护稳定
  《一虎一席谈》并不忌讳话题内容,讨论范围涉及了社会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人们认知能力和信息接收筛选的能力有限,很可能对事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同时,媒体的误读现象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的客观认识和理性判断。在《一虎一席谈》的现场,通过与事件当事人的现场讨论和现场嘉宾的思想争锋,事件中的疑点和症结被逐渐厘清,整个事件以更加清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如果大众只接收到一方面的思想,当问题不断升级演化,最终很可能会欲盖弥彰。反而不如允许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最终达到一种冲突后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该期对“孔庆东是否超越言论自由”这一话题的讨论,内容涉及事件本身、两岸三地关系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人们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比较敏感话题的层层讨论与剖析,还原该事件的本来面貌。这样,人们对该事件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对于两岸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避免某些人对待两岸关系的激进思想,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和谐。
  (二)形式的力量
  霍尔说:“我们以前以为形式像一个空盒子,重要的是你往盒子里放什么东西。但我们现在意识到,形式也是你所说的内容的一部分。”说句话充分说明了形式之于新闻栏目的重要性。《一虎一席谈》作为一档新闻谈话类节目,其栏目开展过程中形式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通过问题设置的内在逻辑形式及“平衡打破―多元价值讨论―达成共识或平衡恢复”的外在结构形式共同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引导性作用。
  对于问题的设置来说,《一虎一席谈》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它的问题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通过仔细考量的结果。问题不仅都与大家的关注点相关,而且逻辑性强,通过看似随意而无规则的讨论逐步将问题归结于“预设”好的方向:即达成某种共识或找到解决之道。从“孔庆东言论是否超越言论自由”这期节目来看,在通过视频对事件进行基本了解后,主持人就抛出了问题:“孔庆东的言论是不是被媒体断章取义(孔庆东是否被曲解)?”然后讨论孔庆东言论产生的影响:孔质疑台湾言论是否伤害两岸感情?随后对孔庆东言论之后出现如此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究竟是“双非”儿童引发陆港积怨,两岸三地文化差异造成误解升级,还是孔庆东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孔庆东是孔子第七十三代内孙)引起的?随即,讨论了该事件的解决办法:如此言论北大该不该包容和孔庆东该道歉吗?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铺垫,最后达到该期节目的终点:两岸三地能否避免误读?通过嘉宾及现场观众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误读可以避免,一切要和为贵。不管该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何种影响,都应该以和为贵,全球华人一家亲。这样,问题的内在逻辑通过“平衡打破―多元价值讨论―达成共识(解决方法)”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即通过“孔庆东言论拉大两岸距离―对孔庆东言论是否正确的讨论―达成和为贵的共识与解决方法”的形式表达出来。
  总结:作为一档新闻类谈话节目,较传统栏目来说,《一虎一席谈》已经走出了很远。它通过群口传播的方式给所有观点以平等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思想的交锋展示社会热点问题,努力达成共识或寻求解决之道。而其中隐含的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既是其作为新闻栏目的一种天然属性也是其作为新闻栏目的社会责任所在。但是引导并不等于控制,更不是对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而是通过多元观点的交锋让参与者和观众自然地认识到事件的全貌与本质,并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和谐尽到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谢析伶.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现场观众话语权的实现――以《一虎一席谈》为例.[J]. 新闻世界.2001(6):74-76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gerenzongjie/20262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