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总结网!

【新旧文化冲突下对“女”与“人”的审视】文化冲突的经典例子

其他范文 时间:2022-09-30

【www.zgzsclpt.com--其他范文】

  摘要:《结婚十年》,作者苏青以大胆、直率的生活化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女大学生苏怀青与丈夫徐崇贤二人一段平淡却不乏辛酸的婚姻。这其实是当时大多数女性婚姻生活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无视、压抑和扭曲,展现了女性困顿的生存境况。然而,这一切的深层因由则是新旧文化冲突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这恰恰也是苏青文学在沧桑巨变五十年里起落沉浮的依傍。
  关键词:新文化;传统;文化冲突; 率真;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008-02
  苏青的作品给人最深刻的感觉是真实,他将目光锁定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中,注视着眼前的事,身边的人,心中的情。真切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可见其对生活有种特殊的热爱。我们以其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为切入点,来了解苏青文学是如何关注那些特殊时代里的“苏怀青”们的。
  一、苏青与苏怀青
  苏青(1914年-1982年)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1935年,为发抒产女苦闷,写作散文《产女》投稿给《论语》杂志,后改题为《生男与育女》发表,是为创作的开始。40年代初因婚姻变故而成为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1943年,代表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风雨谈》连载,一时被视为大胆女作家而毁誉纷纷;该书次年出版单行本,半年内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
  苏怀青是苏青在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中塑造的女主人公。苏怀青是一位女大学生,她与丈夫徐崇贤有一段历时十年的平淡却不乏心酸的婚姻。她的婚姻是标准的新旧合璧,婚礼定在非常新潮的“青年会”举行婚礼,但却是坐着一顶“漆黑闷气煞人”【1】的大花轿去的,丈夫却是由双方家长包办的,从此要厮守终身的两人的感觉是陌生的,疏远的,“无所谓爱情不爱情”。在婚姻生活正式开始之后,苏怀青又重返大学,已为人妻的她产生了“爱的饥渴”,同图书馆每天坐在对面的态度和蔼却又相当庄重的应其民发生了爱情。对苏怀青而言,徐崇贤和应其民这两个男人,一个是徒有其名而无实质,另一个这是柏拉图式的精神倾慕。怀青是会用五四新青年破旧立新的精神勇敢地冲破桎梏的樊篱依然出走,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爱情,还是会因袭封建传统思想,向婚姻投降,退让,让应其民在这“多余的樱桃”【2】,回到她那无爱的现实的家?值得玩味的是苏青在此处为苏怀青设计了“怀孕”的情节,也许这正是作者一直纠结无法做出的选择,但是客观上孩子的出现,给缺少勇气的“怀青”以合理的借口,这也正是新旧文化冲突之下女性的悲剧之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会如同前人般逆来顺受地忍受那无爱的婚姻。她一个受新文化的熏陶的女大学生,女性意识开始萌动,断然受不了那种纵有千般委屈也得强颜欢笑,与丈夫小别却难胜新婚,夫妻之情却要躲闪掩藏;也受不了丈夫背地里与下人打情骂俏的暧昧;她更受不了丈夫出于大男子主义,而禁止她读书写文章,不给家用却又不准妻子外出去赚。太多的矛盾纠结在一起,最终致使她走上离婚的道路。
  苏青选择了婚恋题材,但并没有选择痴男怨女的浪漫和至死不渝的爱情。她毫不回避生活中的尴尬、无奈和阴暗,她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女性这一社会群体。
  二、新旧文化冲突之下的精神特质
  1、“三纲五常”与“自由民主”并存的思想
  《结婚十年》的故事发生在民国21年,这是一个动荡、冲突的年代,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自传体小说的女主人公,苏怀青的身上有着苏青浓重的影子,正所谓“文如其人”。张爱玲在《我看苏青》中说:“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新式女人的自由她要,旧式女人的权利她也要”。【3】生于乱世偏偏做盛世的人,虽受新学,人格自由和以丧失自由为代价的权利都不放弃。由此断定,苏青虽然不是一个追风逐浪的新女性,但也绝非深闺佳丽。旧的生活规范――依赖家庭、相夫教子的基本欲求,同不羁的个性追求、自由的新思想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苏青创作时一种重要的精神心理因素。
  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男女平等,婚恋自由成为时代主题之一,“五四”时代的这些作品主旋律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至于世俗婚姻生活对理想爱情的冲击,以及女性由于长久压抑而产生的依附性惰力都没有得到更深的揭示。她以真诚剖析自己为途径,将文学的脚步迈向饮食男女的生活。生长在封建专制的中国,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的苏青本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妇女,其头脑中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即使没有根深蒂固也必定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历史若没有“五四”新文化的冲击和洗礼,苏青将与之前的千百万中国妇女一样继续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可是历史在此必然地发生了巨变,受新思想熏染的苏青对时代和女人,以及女人在这时代中的位置、际遇都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它们体现在:《结婚十年》《歧路佳人》等的女主人公都是受新思想熏陶的现代女性,然而她们在家庭中照样受歧视。性别角色决定了她们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感情上都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夫权维系着不平等的家庭纽带。因此,美满婚姻表象下,有的只是丈夫的冷漠、婆姑的刁难、儿女的拖累。婚姻的虚伪及脆弱来自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了深深的压抑与痛苦,即使是“梦见的自己”“也仿佛伤翅鸟给关在笼子里痛苦地呻吟着,呻吟着”【4】。
  2、男权重压下的附属地位――“女”与“人”的分离
  《蛾》是苏青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有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说明女人当时的处境:“她此刻在他心里,只不过是一件叫做‘女’的东西,而没有什么‘人’的成分存在。”女人本来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作为本体的女性和具有独立尊严的人的完全结合。然而,在男权重压下女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尊严,沦为附属品。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男性执掌着家庭生活的命脉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女性不仅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而且在婚姻家庭中也必须依附丈夫,经济上的依附以及以经济依附为基础的人格依附,决定了女性被漠视的地位,那么在“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春风鼓荡了多年的现代中国社会里,女性的依附地位是否有所改变?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社会的文化心理决定的,作为苏青笔下的旧式中国男人,他们仍然习惯且愿意女人对其唯命是从,而不愿意女人出任任何社会角色,更不必说比自己强。正如苏青在《后记》中写道的:“我知道男人们不怕太太庸俗,不怕太太无聊,不怕太太会花钱,甚至于太太丑陋些也可以忍耐,就是怕太太能干,而且较他强,照社会一般观念,女人在男人眼前似乎应该是弱者,至少可以装得弱一些……女人不妨聪明却不可能干,能干在家事上就可恕。若在社会事业上也要显其才干,便要使男人们摇头叹息。还有女人不能有学识,因为一般男子没多深学识,他们怕太太发出的议论远比自己高明得多。”【5】小说《结婚十年》的后半部分里,崇贤另觅新欢,令本已十分脆弱的夫妻关系“纽带”,面临即将断裂的危险。怀青在婚姻陷入僵局时甚至详细写信求助公婆,声泪俱下写道:“媳命薄如斯,生无足恋,死亦不惜,其如幼子尚在襁褓何?”试图赢得公婆的同情与声援。最终,在一次次徒然的努力中,怀青幡然醒悟到:“这个世界是男人的,只有男人可以享受爱,钱在男人手里,谁能禁止他们同时大量或先后零碎的一个个买爱呢?”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怀青毅然离婚。摆脱婚姻束缚的怀青,自由了。但这份自由又成了不堪忍受的重负,苦闷与茫然顿时笼罩了她,内心充满了支离破碎的感觉。“我的前途也黑暗,没有儿女,没有丈夫,没有职业,没有钱,什么可靠的东西也没有。”
  其实这并非偶然,苏怀青的徘徊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女性的真实处境与命运的“悖论”:女性的进步与发展永远处于顾此失彼的矛盾中,女性要争取一点什么,总要失去一点什么。个性解放大潮下的女性们幡然觉醒,索要本属于她们的“女”以外的谓之“人”的权利。因此,她们反抗所有高压的强权,挣脱所有束缚的“牢笼”,她们或逃离父亲的家,或逃离丈夫的家,到社会上寻找一份工作,赚得一份薪水,求得一份尊严。此时她们宣称“婚姻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谈婚姻及其他》),然而冲出家庭的她们“外出会钞的时候会很高兴,但同时又会有点失落”,毕竟“花丈夫的钱才是天经地义的快乐”【6】。这份尊严需要女性以婚姻为代价未免让人尴尬,“女”与“人”,婚姻的保障与独立的人格在“新旧合璧”时代背景下的两难选择,无论怎样抉择,女性得到的都是一个无法完整的畸形人生。
  三、新旧文化冲突、纠结需要宣泄的“出口”――苏青文学
  小说的社会背景处在一种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阵痛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国女性在思想上已然被西方文化打开了缺口,但是还不彻底,毕竟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每个中国人心中已根深蒂固。
  从物质上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来源的女人们依然得靠父亲或是丈夫来供养,寄生于他物的命运要么就附属生存要么就被弃灭亡,如此一来又何谈独立自主。从精神上来讲,文化对观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国道德观念在男人和女人心中已根深蒂固,尽管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文明的冲击,但男人们仍然习惯且愿意女人听命于他。苏青对女性所遭受的压抑和置身其间所面临困境的揭示,对这一关系到女性的生命和生存价值的根本问题的质疑,剥离出那个时代男权压迫和性别歧视浇铸了民众灵魂的现实。男人不愿给女人对等的自由和权力,被男人所掌控的社会对女人来说依然求索无门,即使有个别大胆的冲了进来,所遭受的也必然是如苏怀青那般冷遇。这样致使女人们开始怀疑:逞一时之强,赢得人格尊严需要以婚姻或舒适的生活为代价究竟是否值得?“为什么要签这张离婚据呢?早知道抛儿别女有如此难过,宁可挨在家里给折磨死了也罢。情愿男女不得平等,情愿女人做一世的家庭奴隶。”怀青的不幸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时代的制约性,正因为如此,在新旧合璧的时代里,在新旧文化冲突之下,苏怀青们的女性意识虽已经萌发但还不彻底,她们无法实现尊严的追求,就只能借助苏青大胆挑战传统的作品来聊以自慰,填补自由和权力的心理空白。
  四、结语
  苏青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家喻户晓是有所依傍的,但这种“依傍”是复杂的,它除了艺术的魅力之外,不可否认确实凭借了社会时代对人心理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青的《结婚十年》和其他作品的价值要大打折扣。客观地讲这只能作为作品“应运而生”的佐证,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影响作品成败的这些因素,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一位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某个特定时期的地位。无论曾经红极一时,还是渐渐随岁月淡去,无论是备受青睐还是众多责难,也不管她是否还会掀起文学热潮,我们只要看到作家和作品对生活作了最热情最真挚的反映,切切实实地打动了我们。许多人甚至从苏青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苏青的作品问世已半个多世纪,时间的流水并没有冲淡文学光辉。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公平的,苏青对女性内在世界的体现的是深刻的,她在竭力地唤醒女性整体沉醉的意识,呼唤女性靠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来求得“女”与“人”的完美结合。苏青在文里文外都为此做出了尝试和表率,她以大胆率真的文字挑战世俗和传统,她率先冲出封建家庭走向社会,反抗着男权社会对女性尊严的践踏与压迫,当一个作家通过自身体验,准确地把握人类生活或者说是生命中的某种宫刑,然后用恰当的艺术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就可能成为一种“不朽”的艺术。苏青的作品在当年风行一时,在今天仍能被人提起,确实有其特殊的生命力。
  注释:
  【1】《苏青小说选》于青.静思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55年第1版.146页
  【2】【3】《苏青小说选》168页、239页、514页 同上
  【4】《自己的房间》收入《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5】《苏青小说选》316页――317页、310页 同上
  【6】《苏青小说选》155页
  参考文献:
  [1]、《我看苏青》张爱玲.1945年4月.转引自《苏青小说选》安徽文艺出版社
  [2]、《谈谈苏青》胡兰成.转引自《苏青小说选》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蔚明《一个女作家的浮沉》转引自《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4]、谭正壁《序言》上海太平书局.1941年版
  [5]、吴战垒《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谭正壁《论苏青与张爱玲》
  [7]、王一心《苏青传》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8]、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本文来源:http://www.zgzsclpt.com/content/202779.html

推荐内容